血液制品行业现状:需求与供给的剪刀差
**为什么血液制品长期供不应求?** 全球血浆采集量年增速仅4%,而静丙、凝血因子等核心品种临床需求年增速超过8%。中国血浆站数量不足美国的1/6,但患者基数却是美国的3倍,供需缺口持续扩大。 ---政策壁垒:血浆站审批的“隐形天花板”
**血浆站审批到底有多难?** - 省级卫健委每年新增指标不超过3个,且优先倾斜国资背景企业 - 单采血浆站需满足90%以上户籍人口覆盖率,选址半径不少于50公里 - **血源筛查成本占营收的12%-15%**,远高于化学制药的3%-5% ---血液制品企业如何赚钱?三大利润引擎拆解
### 1. 吨浆产值的“黄金公式” **吨浆产值=(高毛利品种占比×售价)-(血浆成本+检测费用)** - 静丙吨浆产值可达120万元,白蛋白仅80万元 - **龙头企业通过组分分离技术将吨浆产值提升40%**,例如天坛生物的层析工艺 ### 2. 渠道溢价:医院准入的博弈 - 血液制品需通过省级集中采购,但**独家规格可获得5%-8%议价空间** - 2023年广东联盟集采中,凝血因子VIII中标价反而上涨11%,因供应企业仅3家 ### 3. 学术营销的杠杆效应 - 举办一场血友病MDT会议成本约15万元,但可带动单个医院年采购量增长200% - **罕见病用药豁免DRG付费**,企业借机推动超适应症使用 ---未来五年:技术迭代与并购窗口
### 重组蛋白会颠覆血浆制品吗? - 重组凝血因子已占据欧美30%市场,但**免疫球蛋白无法人工合成** - 基因治疗单次定价200万美元,对比静丙年费用15万元,渗透率不足1% ### 并购估值的“锚点”在哪? - 血浆站单站估值=年采浆量(吨)×1200万元+牌照溢价(国资背景+20%) - **2023年上海莱士收购广西冠峰溢价达18倍PE**,因标的拥有4个稀缺边疆血浆站 ---投资者必须跟踪的三组数据
1. **血浆站单站采浆量**:行业均值34吨/年,龙头可达45吨 2. **应收账款周转天数**:低于90天的企业具备渠道话语权 3. **研发投入占比**:超过5%的企业才可能突破层析静丙技术 ---风险提示:黑天鹅事件冲击链
- **血源污染事件**:某企业曾因HIV抗体阳性导致全国停采14天,直接损失2.3亿元 - **进口白蛋白冲击**:2024年巴西白蛋白获批,到岸价低于国产10% - **医保支付改革**:DRG/DIP可能将静丙日均费用压缩至800元以下 ---延伸思考:血液制品的“第二增长曲线”
**能否通过特免血浆开发抗感染新药?** - 新冠特免血浆临床III期失败,但**狂犬病特免球蛋白已贡献天坛生物12%利润** - 布局CDMO业务:利用血浆组分分离技术为创新药企提供纯化服务,毛利率可达65%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