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早教行业现状:谁在入场?谁在退场?
过去三年,早教赛道经历了“冰火两重天”。一方面,新生儿数量连续三年下滑,2023年跌破900万;另一方面,家长对高质量托育的需求却逆势上升,客单价从每课时120元涨到180元。头部品牌如美吉姆、金宝贝加速下沉,腰部机构却在“双减”余波中批量关店。

自问:市场到底是萎缩还是升级?
自答:萎缩的是“低价、无特色”的存量,升级的是“专业、细分”的增量。换句话说,“剩者为王”时代已经到来。
二、早教加盟哪家好?五个硬核维度帮你筛
1. 品牌势能:看“城市首店”存活率
真正的好品牌,在三四线开出第一家店后,12个月内回本概率≥65%。调研方法:打开美团,搜索品牌名+城市,查看最早门店的评论时间,再对比营业执照成立时间。
2. 课程壁垒:是否拥有独家版权
把课程大纲翻到最后一页,出现“©版权登记号”才是硬通货。没有版权的“蒙氏混龄”“感统训练”,三个月后隔壁就能复制。
3. 供应链成本:教具是否可循环
一套进口橡木教具动辄3万元,如果品牌方能提供“租赁+消毒”模式,单店每年可节省8-10万折旧费。
4. 运营陪跑:督导到店频次
合同里写“每月1次督导”没用,要看钉钉打卡记录。优质品牌会把督导的GPS轨迹同步给加盟商。

5. 退出机制:回购条款写在哪页
重点看“经营未满三年,总部按装修残值回购”的细则,没有白字黑字等于空头支票。
三、早教课程怎么选?家长最常踩的三个坑
坑1:把“闪卡”当全脑开发
闪卡训练本质是短时记忆强化,与真正的神经突触发育无关。判断标准:如果课程50%以上时间让孩子坐着看卡片,直接pass。
坑2:混龄班=社交能力
2岁和4岁混班,大孩子容易形成语言霸权,反而抑制幼儿表达。正确做法:月龄差控制在6个月以内,且师生比≤1:5。
坑3:感统课万能论
真正的感统失调需要OT(作业治疗)评估,90%的孩子只是运动量不足。家长可用“三问法”自检:能否连续跑跳10分钟?能否单脚站5秒?能否双手接球?三项都达标,无需报班。
四、下沉市场新机会:县城早教如何做到月入20万?
案例:安徽阜阳某县城加盟店,用“托育+早教”混合模型,把周一到周五的空档填满。

- 收费设计:托育1800元/月,早教课时包128元/节,混合购买打9折。
- 流量密码:与本地母婴店合作,消费满500元送“早教体验周”,到店转化率42%。
- 成本控制:把200㎡的教室用移动隔断分成3个功能区,上午感统、下午托育,坪效提升2.8倍。
五、未来三年,早教行业的三大变量
变量1:政策补贴从“建园”转向“育人”
2024年起,多地普惠托育补贴不再按装修面积发放,改为按“持证育婴师”人头补贴,每人每年6000元。提前储备师资的机构将直接受益。
变量2:AI教具进入课堂
科大讯飞已试点“AI语音评测”系统,能实时纠正幼儿发音,预计2025年硬件成本降到3000元/套,届时将淘汰一批无科技含量的品牌。
变量3:家长付费逻辑改变
从“囤课”到“按效果付费”,北京部分机构推出“语言能力提升对赌协议”:三个月内词汇量未增长20%则全额退款。这种模式将倒逼课程真正可量化。
六、给从业者的最后忠告
别再问“早教还能不能做”,而要问“我能不能做重服务、重运营的早教”。当行业从“流量红利”转向“信任红利”,只有两类人能活下来:一类是拥有区域垄断能力的加盟商,另一类是把课程做成医疗级标准的创新者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