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感器选型注意事项_互感器常见故障有哪些

新网编辑 10 0

一、互感器选型注意事项

1. 额定一次电流如何确定?

**答案:按最大负载电流的1.0~1.25倍选取,并兼顾未来发展裕度。** 实际工程中,若系统最大持续电流为600 A,则一次额定电流宜选750 A;若未来三年负荷增长率预计20%,则直接选800 A更稳妥。 ---

2. 准确级与负载如何匹配?

- **测量用互感器**:0.2级用于关口计量,0.5级用于内部考核,**负载功率必须落在额定输出的25%~100%区间**,否则误差曲线会急剧恶化。 - **保护用互感器**:5P或10P级在准确限值系数(ALF)下复合误差≤5%或10%,**二次负载阻抗应≤铭牌额定负载**,否则ALF下降,保护可能拒动。 ---

3. 动热稳定电流如何校验?

**答案:Ith≥系统最大短路电流,Idyn≥2.5×Ith。** 例如系统短路电流31.5 kA/1 s,则互感器额定短时热电流Ith≥31.5 kA/1 s,额定动稳定电流Idyn≥78.8 kA峰值。若厂家仅提供50 kA/3 s,需折算:Ith_实际=50×√(3/1)=86.6 kA,满足要求。 ---

4. 环境条件常被忽视的细节

- **海拔>1000 m**:每升高100 m,温升限值降低0.5 K,需选高海拔型号或加大容量。 - **污秽等级**:Ⅲ级及以上应选硅橡胶复合绝缘或加大爬距,**爬电比距≥25 mm/kV**。 - **安装方式**:母排式互感器若水平安装,需注明“水平”字样,否则铁芯自重会导致误差偏移。 ---

二、互感器常见故障有哪些

1. 绝缘击穿——“看不见”的元凶

**答案:局部放电超标→电树枝老化→贯穿性击穿。** 典型案例:某110 kV GIS内置式CT运行8年后击穿,解体发现环氧浇注体内部电树枝长度已达12 mm。预防措施: - 出厂局放≤5 pC,交接试验≤10 pC; - 运行中在线局放监测,**当放电量>50 pC且持续增长时立即停运**。 ---

2. 二次开路——瞬间高压的灾难

- **现象**:二次侧开路时,一次电流全部变为励磁电流,二次侧感应电压可达数千伏,烧毁二次绕组或危及人身安全。 - **案例**:某电厂0.5级测量CT二次端子松动,开路电压高达3.2 kV,导致端子盒碳化。 - **对策**: - 二次回路必须可靠短接或接地; - 运行中禁止在二次侧进行任何开路操作; - 采用防开路保护端子。 ---

3. 铁芯饱和——保护误动的幕后推手

**答案:剩磁+直流分量→铁芯饱和→二次电流畸变。** 当系统发生非对称短路时,直流分量使铁芯进入饱和区,二次电流波形出现“缺口”,导致差动保护误判。 - **解决**: - 选用TPY或TPZ级暂态保护CT; - 二次回路串入适当电阻,**使一次对称短路电流时的二次时间常数≥80 ms**; - 定期做伏安特性试验,拐点电压应≥2倍额定电压。 ---

4. 接线错误——低级却致命的失误

- **星-角接反**:差动保护区外故障时差流可达1.732倍额定电流,直接跳闸。 - **极性接反**:功率方向继电器反向动作,导致越级跳闸。 - **排查方法**: - 新投运前做六角图试验; - 带电后测相位,**A相二次电流应滞后一次电流30°(Y,d11接线)**。 ---

5. 过热与密封失效

- **过热**:长期过负荷或接触不良导致绕组温度>120 ℃,绝缘寿命减半。红外测温发现热点温差>10 K即需处理。 - **密封失效**:油浸式CT油位低于“MIN”线或SF6气压低于0.4 MPa(20 ℃),水分侵入后绝缘强度骤降。 ---

三、运维中的“灵魂三问”

1. 停电试验周期能否延长?

**答案:状态良好且在线监测正常,可延长至6年。** 前提: - 近3年局放、介损、油色谱数据稳定; - 无家族缺陷史; - 负荷率<70%。 ---

2. 在线监测哪些参数最划算?

- **油浸式**:氢气、乙炔、总烃+微水; - **干式**:局放+红外热点; - **SF6**:气体压力+湿度。 **投入产出比**:一套在线监测系统成本≈单台CT价格的15%,但能避免一次非计划停电损失(按300 MVA主变停电8小时计算,损失约96万元)。 ---

3. 退役互感器如何处置?

- **油浸式**:按危废处理,绝缘油需交由有资质单位回收; - **干式**:铜绕组可回收,环氧树脂破碎后作填料; - **信息销毁**:铭牌、试验报告保存10年后粉碎,防止技术数据外泄。
互感器选型注意事项_互感器常见故障有哪些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