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用户粘性到底指什么?为什么传媒行业特别需要它?
用户粘性不是简单的“日活”或“月活”,而是用户在一定周期内持续、主动、深度地使用产品的行为表现。传媒行业之所以比其他行业更焦虑,是因为:

- 内容同质化严重,用户迁移成本极低;
- 广告收入依赖曝光,而曝光又依赖留存;
- 平台算法不断放大头部效应,中小媒体生存空间被压缩。
二、如何提升用户粘性?五个可落地的策略拆解
1. 用“场景化推送”替代“大水漫灌”
问题:为什么用户打开新闻App后三秒就关?
答案:因为推送内容与当下场景不匹配。
实操方法:
- 根据地理位置触发本地新闻,例如暴雨天气推送实时积水路段;
- 结合用户日程,早上7点推“通勤简报”,晚上9点推“夜读专栏”;
- 利用设备传感器,耳机插入时自动播放语音版深度报道。
2. 打造“内容+社群”双轮驱动
单纯的内容消费是弱关系,社群互动才能形成情感锁链。
案例:某财经媒体在文章底部嵌入“行业交流群”入口,用户扫码后需回答两道与文章相关的问题才能进群,进群后由编辑每日发起话题讨论。三个月后,该部分用户的人均阅读时长提升了210%。
3. 会员体系别再做“积分商城”
传统积分商城的问题是兑换门槛高、商品吸引力低。
升级方案:
- 用“内容特权”替代实物:会员可提前48小时观看深度纪录片;
- 引入“身份标签”:连续30天打卡的用户昵称旁显示“深度读者”徽章,并在评论区置顶;
- 设置“反向付费”机制:会员每月可投票决定一篇选题,选题记者需在群内直播采访过程。
4. 数据不是越多越好,而是“可解释”
很多媒体收集了上百个用户行为维度,却不知道怎么用。
关键动作:
- 建立“行为-动机”映射表,例如“反复查看某类文章”对应“潜在购车需求”;
- 用A/B测试验证假设,发现给“反复查看新能源车”的用户推送充电桩地图,点击率比通用广告高4倍。
5. 把“流失预警”做成自动化流程
用户沉默7天、14天、30天分别触发不同召回策略:
- 7天:推送“你可能错过的3篇独家”;
- 14天:赠送7天会员体验;
- 30天:发送问卷“告诉我们哪里做得不好”,提交后送实体杂志。

三、传媒行业内容变现的七种模式,谁最抗周期?
1. 广告:从CPM到“效果分成”
传统CPM在隐私政策收紧后效率骤降,“按转化付费”成为新趋势。
例如:某母婴媒体与奶粉品牌合作,用户通过文章内链购买后,媒体获得15%分成,同时获得用户收货地址数据(经授权),用于后续精准推送辅食课程。
2. 付费订阅:分层设计比降价更有效
问题:用户觉得199元年费太贵怎么办?
答案:拆成三档:
- 49元/年:去除广告;
- 99元/年:解锁评论功能;
- 199元/年:每月一次记者连线。
实测显示,分层后总收入增长35%,其中99元档贡献最大。
3. 知识付费:把“新闻”升级为“解决方案”
案例:某科技媒体将“芯片行业报道”拆解成系列课,包含:
- 产业链地图(可下载PDF);
- 专家访谈音频;
- 投资标的筛选表格。
售价299元,上线一周卖出2000份,相当于过去一个月广告收入。
4. 线下活动:用“参与感”对抗线上疲劳
关键点:活动必须反哺内容。
例如:举办“调查记者训练营”,学员付费参加后,优秀作品直接发表在媒体主站,学员成为高粘性作者,同时活动本身通过报名费盈利。
5. IP衍生品:从“周边”到“资产”
某纪录片团队将节目中的文物故事开发成解谜书,众筹金额达300万,后续又授权给密室逃脱店,按门票分成。

6. 企业定制:B2B模式的高毛利秘密
为金融机构定制“政策解读内参”,年费10万起,内容不对外发布,但需用媒体品牌背书。此模式毛利率超70%,且客户续约率稳定在80%以上。
7. 数据服务:把“选题”变成“情报”
将日常报道中积累的独家数据整理成行业报告,例如“新能源汽车产能预警”,卖给券商和投资机构,单份售价5万,每年更新4次。
四、未来三年,哪些变量会重塑变现逻辑?
自问:如果苹果推出“无广告版Safari”,传媒广告收入会崩盘吗?
自答:不会,但会加速两极分化。拥有私域流量和深度数据的媒体将转向“效果分成”和“数据服务”,而依赖程序化广告的腰部平台可能被淘汰。
另一个变量是AIGC。当AI能批量生成“70分水平”的内容时,“独家信源”和“现场调查”会成为溢价核心。例如:某地方媒体用AI整理公开数据,但坚持派记者蹲守法院,独家报道“某企业破产内幕”,该篇文章带动当日付费订阅增长400%。
最后,别忽视“Z世代付费意愿”的代际差异。他们更愿意为“身份认同”买单,而非“信息本身”。这意味着会员体系的设计重点要从“功能”转向“价值观”,比如环保媒体推出“零废弃生活”会员计划,用户付费后获得可降解垃圾袋和品牌联名水杯,本质是购买一种生活方式标签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