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稻种植技术_如何提高水稻产量

新网编辑 14 0

一、为什么水稻产量总是上不去?

很多农户反映,投入逐年增加,产量却原地踏步。核心原因往往藏在品种选择、田间管理、养分供给三大环节。先自问:我是否把高产品种种在了不适宜的田块?是否在水稻需水临界期断过水?是否盲目加大氮肥却忽视了硅、锌?

水稻种植技术_如何提高水稻产量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二、选对品种:高产的起跑线

1. 看生育期

南方双季稻区,早稻宜选全生育期110天左右的早熟高产型;晚稻则需135天以内,确保安全齐穗。

2. 看抗逆性

稻瘟病高发区,务必挑选抗稻瘟病一级以上的品种;沿海盐碱地,耐盐品种比普通品种增产可达15%。

3. 看米质与产量平衡

国标三级米品种往往比一级米品种单产高8%—12%,若订单收购价差距不足0.2元/斤,优先选高产型。


三、育秧环节:壮苗是增产的“芯片”

1. 基质配比

60%水稻专用基质+30%腐熟谷壳+10%红壤,pH调至5.0—5.5,秧苗白根数增加20%。

2. 控温控湿

一叶一心前,膜内温度保持32℃以内;二叶期开始昼揭夜盖,防止高脚苗。

水稻种植技术_如何提高水稻产量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3. 送嫁肥

移栽前3天,每平方米喷施1%尿素+0.2%磷酸二氢钾,移栽后返青快2天。


四、精准施肥:把每一斤肥料变成稻谷

1. 氮肥“前稳中控后补”

  • 基肥:占总量40%,以缓释掺混肥为主;
  • 蘖肥:栽后7天追速效氮,亩施7公斤纯氮
  • 穗肥:倒二叶露尖时补5公斤纯氮+3公斤氧化钾,促大穗。

2. 硅锌同补

底肥亩施硅钙肥50公斤+硫酸锌1.5公斤,茎秆抗折力提升18%,倒伏率下降一半。


五、水分管理:会灌水才会高产

1. 浅水插秧

保持2—3厘米水层,减少植伤,活棵率提高10%。

2. 分蘖期干湿交替

每灌一次水,自然落干至田面微裂再复水,有效分蘖增加15%。

3. 抽穗扬花保水层

抽穗前5天至齐穗后5天,维持5厘米深水,降低高温空秕率。


六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

1. 稻纵卷叶螟

性诱剂+生物农药短稳杆菌,防效达85%,减少化学农药1次。

2. 稻飞虱

推广“蜂—鸭—稻”共生,每亩放鸭15只,飞虱虫口下降60%。

3. 杂草

机插后7天,用丙·苄+噁嗪草酮封杀,稗草防效95%以上。


七、机插同步侧深施肥:节本增效的新武器

通过插秧机搭载侧深施肥器,把控释氮肥一次性施于秧苗侧3厘米、深5厘米处,亩省人工1.5个,增产8%。


八、后期抗倒伏:一喷就灵的“黄金组合”

齐穗期用15%多效唑+磷酸二氢钾+芸苔素内酯飞防,株高降低5厘米,基部节间缩短12%,倒伏指数下降30%。


九、测产验收:数据告诉你值不值

收获前7天,五点取样,每点连续21蔸,测有效穗、穗粒数、千粒重,折算含水量14.5%的亩产。若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差距超过8%,立即复盘水分与氮肥节点。


十、农户最关心的五个细节问答

Q1:早稻直播能不能高产?

可以,但需亩基本苗达到25万,并比移栽稻提前10天控苗,否则穗数不足。

Q2:秸秆还田会不会影响分蘖?

粉碎长度小于5厘米,每亩增施尿素5公斤加速腐解,对分蘖无负面影响。

Q3:再生稻第二季产量为什么低?

头季收割留桩40厘米,并在收后24小时内亩追尿素10公斤,第二季产量可达头季40%。

Q4:机插秧漏蔸怎么办?

调低插秧机取秧量至每穴3—4苗,并检查秧爪磨损,漏蔸率可降至3%以内。

Q5:高温逼熟如何缓解?

日最高温超过37℃时,上午10点前灌深水串灌,穗温可降低2℃,秕谷率下降5%。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