汽车电机行业未来五年增长趋势_新能源汽车电机技术路线选择

新网编辑 14 0

为什么汽车电机行业被看作下一个千亿赛道?

政策、资本、技术三重推力叠加,让汽车电机从“幕后”走向“台前”。全球碳中和时间表倒逼整车厂加速电动化,电机作为核心三电之一,需求曲线陡峭上扬。据第三方机构测算,2023—2028年汽车电机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28.7%,市场规模将从现在的420亿美元跃升至1300亿美元。

汽车电机行业未来五年增长趋势_新能源汽车电机技术路线选择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--

未来五年增长趋势拆解:需求、产能、利润三条主线

需求端:谁在拉动订单?

  • 纯电渗透率:中国2023年纯电渗透率已突破31%,欧洲预计2025年达40%,北美2026年达35%。
  • 商用车电动化:重卡、轻卡换电模式落地,单台车电机功率高达350kW,带来新增量。
  • 出口红利:中国电机企业凭借成本优势,2023年出口额同比增长53%,东南亚与中东成为主战场。

产能端:谁在扩产?

头部Tier1与二线新势力同步扩产,2024—2026年全球新增电机产能预计超过900万台套。其中,扁线电机产线投资占比超过60%,因其功率密度高、铜耗低,成为主流扩产方向。

利润端:毛利率为何能维持30%以上?

电机行业呈现“技术溢价+规模溢价”双重特征。高转速、油冷、碳化硅控制器等新技术迭代,使高端产品溢价可达20%。同时,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超过85%,摊薄固定成本,维持高毛利。

---

新能源汽车电机技术路线选择:永磁同步还是感应异步?

永磁同步电机(PMSM)的利与弊

优点:

  1. 高效率区间宽:市区工况效率可达93%以上。
  2. 功率密度高:同体积下输出扭矩比感应电机高15%—20%。
  3. 体积紧凑:利于前舱布置,降低整车风阻。

缺点:

  • 稀土依赖:钕铁硼价格波动大,2023年涨幅一度超过50%。
  • 高温退磁风险:持续180℃以上工况可能导致不可逆退磁。

感应异步电机(IM)的利与弊

优点:

汽车电机行业未来五年增长趋势_新能源汽车电机技术路线选择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  1. 无稀土:规避原材料风险,成本曲线更平滑。
  2. 高速性能优:适合后驱性能车型,极速可达250km/h以上。
  3. 散热简单:转子无永磁体,热管理压力小。

缺点:

  • 中低速效率低:城市通勤工况效率比永磁同步低4%—6%。
  • 体积大:同功率下重量增加约10%,影响续航。
---

技术路线如何选?主机厂的三条策略

策略一:双电机四驱组合

前轴永磁同步+后轴感应异步,兼顾能耗与性能。特斯拉Model 3高性能版、比亚迪海豹四驱版均采用此方案。

策略二:全域永磁同步

追求极致续航,适合家用纯电轿车。蔚来ET5、小鹏P7i通过优化磁钢布局与油冷技术,将退磁温度提升到200℃,解决高温痛点。

策略三:感应异步单电机后驱

主打成本敏感市场,如A0级纯电与共享出行车型。五菱缤果、哪吒V通过降低电机峰值功率,将BOM成本压缩15%。

---

供应链暗战:稀土、硅钢、碳化硅谁在卡脖子?

稀土:中国掌控全球80%产能,但高品位矿稀缺

2024年起,工信部对稀土开采实行总量指标管理,轻稀土配额增长有限。电机企业开始探索无重稀土技术,如晶界扩散工艺可降低镝铽用量50%。

汽车电机行业未来五年增长趋势_新能源汽车电机技术路线选择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硅钢:高牌号产品依赖进口

0.2mm以下高牌号无取向硅钢,日本JFE、新日铁占全球70%份额。国内企业宝钢、首钢已突破0.15mm规格,但一致性仍需验证。

碳化硅:衬底产能决定控制器上限

800V高压平台普及,碳化硅MOSFET需求激增。2024年全球碳化硅衬底缺口预计达30万片/年。电机厂与晶圆厂签订长期锁价协议,提前锁定产能。

---

投资窗口:哪些细分环节值得提前布局?

扁线电机定子产线

Hair-pin与I-pin工艺渗透率将从2023年的35%提升至2027年的70%。激光焊接、自动插线设备厂商订单饱满,毛利率维持在45%以上

油冷电机热管理模块

电机转速突破20000rpm后,传统水冷无法满足散热需求。直喷油冷方案可将绕组温度降低30℃,相关油泵、换热器企业迎来第二增长曲线。

电机控制器功率模块封装

SiC器件封装需要银烧结+铜线键合工艺,国内具备车规级量产能力的企业不足5家,估值溢价显著。

---

风险预警:三大变量可能打断增长曲线

政策退坡

欧洲2035燃油车禁售政策若因政治博弈推迟,将直接削弱电机需求预期。

技术颠覆

轮毂电机、固态电池一体化底盘若商业化提速,现有中央电机+减速器方案或被边缘化。

价格战

2024年动力电池成本跌破400元/kWh,整车厂将成本压力向上游传导,电机平均售价可能下滑8%—10%

---

企业如何穿越周期?

第一,绑定头部客户:与年销量50万辆以上的主机厂签署五年长单,锁定产能利用率。

第二,纵向一体化:向上游延伸稀土回收、向下游布局电驱动总成,提升价值链话语权。

第三,技术预研:投入3%—5%营收做前沿技术储备,如轴向磁通电机、碳化硅塑封模块,确保下一代产品领先半步。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