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出版行业现状_纸质书销量为何下滑

新网编辑 7 0

2016年出版行业整体数据:谁在涨,谁在跌?

开卷监测的全国实体书店零售码洋同比下降2.33%,而线上渠道(以当当、京东、天猫为主)却录得18.57%的增长。看似一正一负,实则揭示了一个关键信号:购买行为彻底迁移到屏幕。与此同时,电子书阅读器销量突破350万台,Kindle Paperwhite 3在当年618期间单日卖出7.8万台,成为现象级爆品。

2016年出版行业现状_纸质书销量为何下滑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纸质书销量为何下滑?三大主因拆解

1. 价格敏感:纸价上涨导致定价被动抬升

2016年国内木浆价格全年涨幅超过25%,出版社为了保利润,普遍把新书定价上调8%—12%。一本原来39.8元的社科书直接跳到45元,读者立刻“用脚投票”。

2. 场景转移:通勤时间被手机夺走

地铁里曾经人手一本《追风筝的人》,如今却清一色刷朋友圈。QuestMobile数据显示,2016年6月中国用户人均每日移动阅读时长达到72分钟,同比提升19分钟,而这部分时长正是纸质书被“挤掉”的。

3. 库存高压:渠道不再“包销”

过去出版社向新华书店发货即可确认收入,2016年开始实行“销后结算”,卖不动就退货。全年行业退货率攀升至32%,出版社现金流吃紧,印量自然收缩。


电子书与纸书:替代还是互补?

很多人以为电子书“杀死”了纸书,但数据并不完全支持这一结论。2016年Kindle中国区Top100畅销榜中,超过60%的品种在纸书端也进入了开卷月度前500名。典型例子是东野圭吾的《解忧杂货店》,电子书定价9.99元,纸书定价39.5元,两者销量曲线呈同步上扬。这说明:低价电子书起到了引流作用,把轻度读者重新拉回阅读场景


童书市场为何逆势增长?

当整体零售下滑时,童书却跑出28.4%的高增速,原因有三:

2016年出版行业现状_纸质书销量为何下滑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  • 家长“补偿心理”:70后、80后父母自身经历纸质阅读的黄金年代,更愿意为孩子“买实体”。
  • 互动需求:立体书、发声书、AR书无法被电子屏完全取代。
  • 礼品属性:精装绘本客单价高,成为走亲访友的热门选择。

出版社的自救:IP运营与社群预售

中信出版社把《人类简史》的版权拆分成纸质书、有声书、电子书、课程四件套,全年累计销售码洋突破1.2亿元。社群预售方面,读客文化在“十点读书”公众号首发《丝绸之路》,48小时卖出3万册,直接决定首印量,极大降低库存风险。


线下书店的新物种:从卖书到卖体验

方所、言几又、西西弗在2016年集中开店,它们的共同点是:图书销售面积≤40%,咖啡+文创+活动空间≥60%。以成都方所为例,全年举办超过260场沙龙,门票与咖啡收入已能覆盖租金的55%,图书退居“引流品”角色。


长尾疑问:2017年会比2016年更差吗?

不会。2016年Q4开始,纸浆价格见顶回落,新书定价趋于稳定;同时,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年底推出“实体书店扶持计划”,首批3亿元专项资金已拨付到位。再加上电商渠道下沉到三四线城市,2017年实体书店零售预计将出现1%—2%的弱反弹


给出版从业者的三点建议

  1. 控印量、快周转:首印从“拍脑袋”改为“看预售”,把退货率压到20%以内。
  2. 多版权同步开发:签约时即锁定有声、影视、游戏改编权,延长生命周期。
  3. 深耕垂直社群:亲子、职场、二次元三大赛道仍有红利,用微信群+小程序做精准预售。
2016年出版行业现状_纸质书销量为何下滑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