预调酒行业前景怎么样?
市场容量仍在扩张,但增速放缓。艾媒咨询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预调酒市场规模约185亿元,同比增长12%,低于2021年的26%。原因有三: 1. 疫情后居家场景减少,即饮渠道恢复缓慢; 2. 年轻消费者尝鲜期结束,复购率下滑; 3. 啤酒、果味气泡水替代效应增强。

不过,“低度酒+社交”仍是长期红利。对比日本人均年消费6.3升,中国仅0.4升,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。预计到2026年,行业规模有望突破260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9%左右。
预调酒品牌如何突围?
1. 产品:从“甜腻”到“真果味”
过去RIO、冰锐主打“果汁+酒精”,糖分过高导致“喝两罐就腻”。新一代品牌开始用NFC果汁、零糖配方、茶底调和,例如:
- 十点一刻的“海盐柚子”添加真实柚子汁,糖度≤3g/100ml;
- 空卡用赤藓糖醇替代蔗糖,热量降低60%。
自问自答:消费者真的在乎健康吗?
答:天猫数据显示,2023年“零糖预调酒”搜索量同比上涨340%,复购率比传统款高22%。
2. 渠道:便利店+直播双轮驱动
线下渠道中,便利店贡献55%销量,但货架费高昂。新锐品牌用“冷柜买断”策略:一次性支付3万元锁定黄金位置,单店月销量可从80瓶增至300瓶。
线上则靠抖音直播“场景化带货”。例如“布鲁大师”在直播间用“露营+野餐”布景,单场GMV突破200万元,客单价89元,比传统电商高35%。

3. 营销:绑定“微醺社交”场景
传统广告强调“一个人也能喝”,效果逐渐疲软。品牌开始转向“多人分享”场景:
- 联名剧本杀:RIO与《明星大侦探》推出定制款,玩家需用预调酒解锁线索;
- 音乐节植入:强爽在草莓音乐节设“醒酒站”,提供低度版试饮,带动现场销量增长4倍。
自问自答:为什么场景比口味更重要?
答:CBNData调研显示,62%的Z世代购买预调酒是为了“拍照发朋友圈”,场景颜值直接影响决策。
4. 供应链:自建酒厂还是代工?
头部品牌如RIO已自建四川邛崃基地,单瓶成本可降至1.8元,但初期投入超5亿元。中小品牌更倾向“轻资产”:
- 与千岛湖啤酒厂合作,代工费约0.9元/瓶;
- 采用柔性生产,最小起订量从5万瓶降至5000瓶,降低库存风险。
未来三大变量
政策:税率会降吗?
目前预调酒按10%消费税征收,高于啤酒的7%。若2025年酒类消费税改革落地,低度酒可能降至5%,直接释放15%利润空间。
技术:气泡口感如何突破?
实验室正在测试“氮气冷萃”技术,通过高压注入氮气形成绵密泡沫,口感接近生啤,预计2024年商用。

竞争:啤酒巨头下场怎么办?
百威推出“浮起”、华润上线“小啤汽”,凭借渠道优势3个月铺货10万家门店。新锐品牌需强化“差异化标签”,例如十点一刻的“0糖+气泡”组合,在细分赛道建立心智壁垒。
给创业者的三条建议
1. 先做区域样板:聚焦成都、长沙等“夜经济”城市,单城月销破50万再扩张;
2. 用数据迭代口味:通过小红书评论区收集“太甜”“酒味淡”等关键词,每季度更新SKU;
3. 绑定KOC而非头部主播:100个粉丝1万以下的“微醺博主”带货成本仅为李佳琦的1/20,转化率却高出3倍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