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全球港口吞吐量榜单:谁拔得头筹?
根据《劳氏日报》与IHS Markit联合发布的年度统计,上海港以4030万TEU继续稳居全球第一,新加坡港以3370万TEU紧随其后,深圳港、宁波-舟山港、釜山港分列三至五位。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港口在前十强中占据七席,显示出东亚在全球集装箱运输中的绝对主导地位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何2017年港口行业出现“东快西慢”格局?
答案:需求端与供给端双重驱动。
- 需求端:欧美补库存周期叠加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贸易量激增,拉动亚洲出口。
- 供给端:中国港口群通过“组合港”模式提升效率,如宁波-舟山港合并后岸线资源统一调度,单船平均等泊时间缩短18%。
哪些技术革新改变了2017年的港口运营?
自动化码头从概念走向规模化
2017年5月,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投产,单机平均装卸效率达到26.1自然箱/小时,比传统码头提升30%。其核心在于:
- AGV(自动导引车)采用“5G+北斗”融合定位,误差小于2厘米;
- 桥吊操作实现远程控制,司机从高空转移到办公室;
- 码头操作系统(TOS)与海关数据实时对接,通关时间压缩40%。
区块链试点降低单证成本
马士基与IBM合作的TradeLens平台在鹿特丹港试运行,将每票货物的文件处理时间从7天缩短至1小时,单箱成本下降15%。
“一带一路”如何重塑港口投资版图?
2017年中国企业海外港口并购金额突破200亿美元,呈现两大特征:
- 战略支点优先:中远海运收购希腊比雷埃夫斯港67%股权后,将其作为地中海中转枢纽,集装箱吞吐量三年增长7倍;
- 陆海联动布局:招商局港口在吉布提建设“前港-中区-后城”模式,港口物流带动园区工业产值年增25%。
环保风暴下的港口生存法则
中国港口“煤改电”时间表
2017年交通运输部要求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长三角港口9月底前全面停止柴油卡车集疏港;
- 天津港投资6亿元建成全国最大“岸电全覆盖”港区,靠港船舶硫氧化物排放减少95%。
欧洲港口的绿色溢价策略
鹿特丹港对使用LNG动力的船舶给予10%港口费减免,2017年LNG船舶挂靠量同比增长300%,形成“环保-收益”正循环。
2017年港口行业数据背后的冷思考
尽管吞吐量数字亮眼,但行业分化加剧:
- 盈利差距扩大:上海港净利润58亿元,而部分内河港口因货源不足出现亏损;
- 债务风险累积:全球前20大港口运营商平均资产负债率升至65%,较2015年增加8个百分点;
- 劳动力转型阵痛:自动化码头减少50%一线操作工,但催生“远程设备工程师”等新岗位,薪酬溢价达40%。
未来三年哪些趋势值得关注?
基于2017年行业动向,可预见:
- 超级联盟2.0:航运公司联盟化将倒逼港口建立“共享堆场”,如2017年底THE Alliance与釜山港签署优先靠泊协议;
- 冷链基础设施竞赛:中国进口肉类年增长20%,深圳盐田港2017年新增8万吨级冷库,成为华南冷链中转枢纽;
- 数据资产货币化:新加坡港务集团(PSA)成立数据交易所,将船舶动态信息作为商品出售给金融机构,开辟营收新赛道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