岩土工程勘察流程_地基承载力如何计算

新网编辑 10 0

为什么岩土工程勘察流程必须先行?

任何地基设计的第一步都是搞清楚“地下有什么”。**勘察流程的完整性直接决定后续地基承载力计算的可靠度**。若跳过关键步骤,轻则导致基础沉降不均,重则引发结构失稳。常见疑问:勘察只做钻探够不够?答案是否定的,还需原位测试、室内试验、水文调查等多环节联动。

岩土工程勘察流程_地基承载力如何计算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岩土工程勘察流程拆解:七步闭环

1. 前期资料收集

  • 收集区域地质图、地震动参数、既有建筑经验
  • **重点核实地下水位历史最高值**,避免后期抗浮设计失误

2. 现场踏勘与方案编制

  • 观察地形地貌、滑坡痕迹、地表裂缝
  • 根据建筑荷载等级布设勘探点:**高层建筑群孔距≤30m,单栋厂房可放宽至50m**

3. 钻探与取样

  • 黏性土采用薄壁取土器,砂层使用标贯器
  • **每回次进尺不超过1m**,防止土样扰动

4. 原位测试组合拳

  • 标准贯入试验(SPT)判定砂土密实度
  • 静力触探(CPT)连续获得锥尖阻力qc
  • **十字板剪切试验(VST)精准测定软黏土不排水抗剪强度cu**

5. 室内试验验证

  • 三轴UU试验复核软土强度
  • 高压固结试验确定先期固结压力Pc

6. 水文地质专项

  • 分层量测承压水头
  • **抽水试验求取渗透系数k,用于基坑涌水量预测**

7. 报告编制与风险提醒

  • 提供土层剖面、物理力学指标表
  • 明确特殊岩土(膨胀土、液化土)处理建议

地基承载力如何计算?三种主流方法对比

方法一:规范查表法(GB 50007)

适合初步设计阶段。根据土类、孔隙比、液性指数直接查表得** fak(特征值)**。局限:无法反映实际应力历史。

方法二:理论公式法(太沙基修正)

极限承载力公式:

qu = cNc + qNq + 0.5γBNγ

  • c:黏聚力(kPa)
  • q:基底以上覆土压力(kPa)
  • B:基础宽度(m)
  • **Nc、Nq、Nγ为承载力系数,与内摩擦角φ相关**

安全系数K通常取2.5~3.0,得容许承载力qa=qu/K。

方法三:现场载荷试验法(PLT)

  • 压板面积≥0.25㎡,分级加载至2倍设计荷载
  • **取沉降s=0.01b(b为压板宽度)对应荷载的1/2作为特征值**
  • 优点:消除取样扰动;缺点:成本高、周期长

自问自答:软土地区地基承载力算不准怎么办?

问:勘察报告显示cu=25kPa,但理论公式计算结果偏低,如何修正?

岩土工程勘察流程_地基承载力如何计算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答:软土存在结构性,室内试验cu可能高估。采用**现场十字板强度折减0.7系数**,或引入**应力修正系数μ=0.5~0.6**重新计算。若仍不满足,考虑地基处理(水泥搅拌桩、CFG桩)形成复合地基,此时承载力按:

fspk = m·Ra/Ap + β(1-m)fsk

其中m为置换率,Ra为单桩承载力,β为桩间土折减系数(0.8~1.0)。


特殊工况:岩溶地基承载力如何取值?

当基岩面起伏大、溶洞发育时:

  1. 采用**跨孔CT或电磁波透视**探明溶洞规模
  2. 若顶板厚度≥3倍洞跨,按完整岩层取值
  3. 若顶板薄,需验算冲切破坏:按冲切锥体45°扩散角计算有效承载面积
  4. **对溶洞填充物进行重型动力触探(DPT),锤击数≥10击方可计入承载力**

数字化新趋势:承载力计算如何与BIM结合?

传统计算依赖人工输入参数,误差大。现在可通过:

岩土工程勘察流程_地基承载力如何计算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  • **CPT数据自动导入Revit地质模型**,生成三维土层
  • Grasshopper调用Python脚本,实时计算不同基础尺寸下的承载力云图
  • 当调整筏板厚度时,承载力利用率自动更新,避免过度设计

常见误区纠正

误区正确做法
用标贯击数N直接算承载力需结合土类修正:砂土fak=180+3N,黏性土fak=80+8N(N≤15)
忽略地下水浮力抗浮验算时,**承载力特征值应扣除水浮力影响**
未考虑施工扰动挤土桩施工后,桩间土强度降低20%~30%,需复测标贯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