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化肥价格为何先跌后涨?
2016年国内化肥价格呈现“V”型反转:年初尿素出厂价跌破1200元/吨,创十年新低;8月后迅速反弹至1450元/吨左右。核心原因有三点: - **去产能初见成效**:全年退出合成氨产能超400万吨,直接减少尿素供给约250万吨; - **原料成本推升**:9月无烟煤价格环比暴涨35%,合成氨完全成本抬升180元/吨; - **出口关税调整**:全年取消尿素80元/吨、磷铵100元/吨的出口关税,刺激四季度出口量激增40%。 ---化肥行业现状:产能过剩真的缓解了吗?
**表观数据**:2016年化肥总产能1.97亿吨,实际产量1.15亿吨,产能利用率58.4%,较2015年提升4.7个百分点。但细分来看: - **氮肥**:尿素有效产能8000万吨,需求仅6000万吨,过剩率仍达33%; - **磷肥**:磷酸一铵产能利用率提升至72%,但二铵因出口受阻回落至65%; - **钾肥**:国产钾肥自给率突破50%,盐湖股份百万吨项目达产缓解进口依赖。 **隐藏风险**:部分僵尸产能通过“煤化电热”一体化项目复活,行业真实过剩程度可能被低估。 ---需求端发生了什么变化?
**农业需求萎缩**:2016年玉米种植面积调减3000万亩,直接减少氮肥需求约80万吨。但**高效肥渗透率提升**带来结构性机会: - 缓释肥销量增长25%,占复合肥比重升至18%; - 水溶肥在西北节水农业区推广面积同比扩大40%。 **工业需求异军突起**: - 火电脱硝拉动尿素工业需求增加120万吨; - 三聚氰胺产能扩张消耗液氨约90万吨。 ---环保风暴如何重塑行业格局?
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湖北、四川等化肥主产区,导致: - **中小产能加速退出**:湖北宜昌关停沿江磷铵装置120万吨; - **环保成本显性化**:脱硫脱硝装置使吨尿素成本增加80-120元; - **园区化趋势**:山东要求2020年底前煤化工企业全部入园,目前仅60%完成搬迁。 **赢家通吃现象**:华鲁恒升等具备清洁煤气化技术的企业,吨氨能耗比行业平均低200公斤标煤,成本优势扩大至300元/吨。 ---国际化肥市场对中国有何影响?
**价格联动机制**:2016年中东尿素离岸价与中国价差始终维持在20-30美元/吨,印度MMTC招标价成为国内价格天花板。 **贸易流向变化**: - 中国尿素出口量从2015年的1375万吨骤降至887万吨,失去全球最大出口国地位; - 俄罗斯利用欧洲天然气低价优势,取代中国成为印度最大尿素供应商。 **技术代差压力**:美国页岩气制氨成本已降至150美元/吨,相当于人民币1050元/吨,倒逼国内企业升级工艺。 ---未来三年行业走向何方?
**政策端**: - 2017年化肥用电优惠政策全面取消,预计抬升行业平均成本5-8%; - 环保税2018年开征,氮磷排污费改为按污染当量计征,中小产能成本再增50-80元/吨。 **技术端**: - **增值肥料**将成为新赛道:添加腐植酸、氨基酸的尿素溢价可达200-300元/吨; - **磷石膏综合利用**强制标准出台,磷肥企业需配套30%以上综合利用装置。 **市场端**: - 2020年化肥需求将稳定在5500万吨(折纯),但产品结构将发生颠覆性变化: - 传统复合肥占比从65%降至45%; - 特种肥料市场份额有望突破20%。 **企业生存法则**:未来能活下来的只有三类企业——资源掌控型(如盐湖钾肥)、技术领先型(如金正大)、产业链一体化型(如云天化)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