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2016年建材行业整体运行数据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建材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.3万亿元,同比增长5.4%;利润总额4492亿元,同比增长7.1%。其中,水泥产量24.1亿吨,同比下降2.5%;平板玻璃产量7.7亿重量箱,同比微增0.3%。这组数据背后,是“量减价升”的结构性调整。

二、需求端:三大引擎动力减弱
1. 房地产:高库存下的“刹车”效应
2016年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7.3亿平方米,三四线城市去化周期高达30个月。房企拿地面积同比下降25.6%,直接导致水泥、玻璃等大宗建材需求萎缩。
2. 基建:投资增速“前高后低”
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速20.3%,下半年回落至15.8%。PPP项目落地率仅30%,地方政府债务约束成为最大掣肘。
3. 出口:汇率波动下的“价格劣势”
人民币全年贬值6.5%,但东南亚竞争对手降价8-10%,导致我国陶瓷砖出口量下滑12%。
三、供给端:环保风暴重塑格局
2016年环保部开展水泥玻璃行业专项督查,关停违规产能1.2亿吨。山东、河北等地水泥价格3个月暴涨40%,中小企业因环保投入不足被迫退出。
四、企业转型:四条突围路径
1. 产品升级:从“卖材料”到“卖系统”
北新建材推出“全屋装配”解决方案,将石膏板、龙骨、涂料打包销售,客单价提升300%。

2. 渠道下沉:抢占农村自建房市场
海螺水泥在县级市场建立“水泥超市”,提供配送、浇筑一体化服务,农村销量占比从15%提升至35%。
3. 绿色制造:用环保换利润
金隅水泥投资5亿元改造生产线,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,每吨熟料成本降低18元,同时获得政府补贴120元/吨。
4. 互联网+:砍掉中间环节
找钢网模式复制到建材领域,“找耐火材料网”上线半年撮合交易8亿元,采购商成本下降8-12%。
五、自问自答:2016年建材行业现状如何?
答:整体呈现“冰火两重天”——大宗建材量价齐跌,新型建材供不应求。水泥行业亏损面达35%,而预拌混凝土、石膏板等细分领域利润增长20%以上。
六、自问自答:建材企业如何转型?
答:关键在“三横三纵”:

- 横向延伸:从单一产品到整体解决方案
- 纵向整合:向上控制矿山资源,向下布局物流仓储
- 技术纵深:研发低碳胶凝材料、智能玻璃等高端产品
七、2017年展望:三大确定性机会
1. 装配式建筑:国务院提出2020年占比达30%,带动钢结构、预制件需求爆发
2. 海绵城市:透水砖、地下管廊年市场规模超2000亿元
3. 一带一路:中亚、非洲水泥缺口1.8亿吨,国内龙头企业海外建厂加速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