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观行业分析是连接宏观政策与微观企业的桥梁,它既不像宏观研究那样只谈GDP、CPI,也不像企业研究那样只盯财报。真正能把“赛道”讲透、把“竞争”说清的,正是中观视角。下面用自问自答的方式,拆解方法论与落地细节。

为什么要做中观行业分析?
投资人想知道“赛道有多宽”,企业想知道“护城河有多深”,政府想知道“政策杠杆往哪使”。中观分析能同时满足三方需求。
- 识别周期位置:通过产能利用率、库存天数等指标,判断行业处于复苏、过热还是衰退。
- 量化竞争强度:用CR4、HHI指数把“竞争激烈”变成可比较的数字。
- 预测政策红利:把部委文件拆成“补贴、准入、税收”三条线,提前半年锁定受益标的。
中观行业分析的核心框架是什么?
业内公认最顺手的框架是“供需-格局-政策-技术”四维度模型。
1. 供需:先画“S曲线”再谈拐点
问:新能源车渗透率到30%后还能翻倍吗?
答:把销量增速与保有量叠加,发现保有量仍低于5%,说明**需求天花板远未到**,但增速会从爆发期进入稳态期。
2. 格局:用“三层竞争”拆解护城河
问:光伏组件龙头为何三年换三拨?
答:第一层拼成本(硅料价格),第二层拼技术(TOPCon vs HJT),第三层拼渠道(海外分布式市场)。**只有同时跨过三层门槛的企业才能坐稳龙头**。
3. 政策:把文件翻译成“现金流”
问:储能行业补贴退坡会不会杀估值?
答:补贴只占IRR的8%,**容量电价+现货价差已能覆盖成本**,政策退坡反而挤出劣质产能。

4. 技术:盯住“渗透率临界点”
问:钠离子电池何时替代磷酸铁锂?
答:当循环寿命突破4000次且度电成本低于0.3元时,**替代斜率将陡增**,目前还差一代技术迭代。
数据从哪来?怎么保证颗粒度?
公开数据只能讲“故事”,私有数据才能算“估值”。
- 行业协会:每月产量、开工率,缺点是滞后两周。
- 海关进出口:用8位HS码追踪硅片、电池片流向,**发现东南亚产能回流迹象**。
- 专家深访:约设备厂销售总监,拿到**TOP5电池厂扩产节奏**的一手排产表。
- 供应链验证:通过电解液出货量反推锂电池产量,误差控制在5%以内。
如何把分析写成让老板一眼买单的报告?
结构遵循“电梯原则”:30秒能说清,3分钟能展开。
标题页:一句话结论+数据钩子
例:**“光伏组件价格战将在Q3触底,龙头毛利率有望回升至18%”**(附硅料价格曲线)
正文:三页递进
- 第一页:供需平衡表,**用红色标出2024年潜在缺口**。
- 第二页:竞争格局图,把CR5市占率做成动态气泡图。
- 第三页:盈利敏感性分析,**测算硅料每跌1万元对组件厂净利率的影响**。
附录:把复杂模型藏起来
DCF、蒙特卡洛模拟放在附件,正文只留关键假设。

常见误区与避坑指南
问:为什么有些报告预测总是错?
答:踩了三个坑:
- 线性外推:把30%增速直接用到三年后,**忽略基数效应**。
- 混淆产能与产量:规划产能落地率通常只有60%,**用投产率修正后才接近真实供给**。
- 忽视库存堰塞湖:渠道库存超过2个月时,**任何需求回暖都会被库存对冲**。
实战案例:拆解储能行业2024展望
用四维度模型跑一遍。
供需:全球装机增速下调至45%
欧美利率高位导致项目IRR下滑,**但国内强制配储政策对冲**,整体装机仍可达120GWh。
格局:系统集成商CR10提升至65%
问:为什么集成商开始向上游电芯延伸?
答:电芯占成本60%,**自供率每提升10%,毛利率增厚2.5个百分点**。
政策:容量电价全面推广
山东、山西现货市场试运行后,**峰谷价差扩大至0.9元/kWh**,储能经济性首次跑通。
技术:314Ah电芯成主流
问:大容量电芯会降低安全性吗?
答:通过针刺实验数据对比,**热失控概率与280Ah持平**,但BMS精度要求提升一个量级。
如何持续迭代分析框架?
建立“数据-假设-验证”闭环。
- 每月更新一次供需平衡表,**把误差超过10%的假设标黄**。
- 每季度做一次专家回访,**用订单排产验证需求预测**。
- 每年重构一次技术路线图,**把实验室数据纳入早期预警**。
中观行业分析不是静态PPT,而是一部持续更新的“行业维基”。只有把数据颗粒度磨到微米级,才能在拐点到来前提前卡位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