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中国寿险行业到底发展到什么阶段?
2023年行业原保费收入突破3.2万亿元,同比增速8.9%,**健康险与养老险贡献超六成增量**。监管口径显示,寿险深度(保费/GDP)升至2.7%,仍低于全球平均3.5%,**下沉市场渗透率不足15%**,空间巨大。

二、寿险公司盈利靠什么?
1. 利差仍是最大利润池
头部公司70%以上利润来自**投资收益与保单资金成本的差额**。2023年十年期国债收益率2.7%,而存量保单负债成本约3.5%,**利差收窄倒逼险企拉长资产久期**,增配长久期地方债与另类资产。
2. 死差与费差贡献逐步提升
**重疾发生率恶化**导致死差承压,但健康管理服务降低赔付;数字化运营使费用率三年下降1.2个百分点,**费差益成为中小险企突围关键**。
三、监管政策如何重塑行业格局?
- **偿二代二期**落地:实际资本认定趋严,**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%的公司不得新增分支机构**。
- 产品预定利率下调:2023年8月普通型寿险从3.5%降至3.0%,**分红险占比半年提升12个百分点**。
- 个人养老金试点扩容:23家险企入围,**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件均保费达1.8万元**,显著高于传统年金。
四、消费者最纠结的五个问题
Q1:线上买还是线下买?
线上渠道价格平均低8%-12%,但**健康告知无人指导导致2023年重疾险拒赔率升至9.3%**。建议:非标体优先线下投保,标准体可线上比价。
Q2:保额怎么定才科学?
采用**「负债+收入替代」双轨法**: - 负债:房贷余额×1.2+子女教育金现值 - 收入替代:年收入×(60-当前年龄)×70% **两者取高值**,一线城市家庭保额建议不低于200万。
Q3:返还型重疾值得买吗?
30岁男性50万保额,返还型年交1.4万元,消费型仅6千元。**将差额8千元定投年化4%的债券基金,30年后可累积约45万元**,超过多数返还金额。

Q4:如何看待「减保取现」功能?
增额终身寿险的减保规则暗藏差异: - **每年减保不超过20%已交保费**(如国寿臻享传家) - **不超过20%基本保额对应现价**(如平安盛世金越) 后者实际可提取金额更高,**需重点核对条款第5.3条**。
Q5:香港保险还有优势吗?
2023年内地访客新单保费590亿港元,**美元分红险IRR仍可达4.5%-5%**。但需注意: - 汇率波动可能侵蚀15%以上收益 - **早期退保损失高达80%** - 理赔需赴港或公证委托,时间成本不可忽视
五、2024年选品实操指南
第一步:锁定产品类型
需求场景 | 首选险种 | 代表产品 |
---|---|---|
家庭经济支柱 | 定期寿险 | 华贵大麦旗舰版 |
少儿保障 | 重疾险+医疗险 | 青云卫2号+尊享e生 |
养老补充 | 增额终身寿 | 信泰如意鑫享 |
第二步:三维比价法
1. **价格维度**:同保障条件下,年交保费差异可达30%
2. **条款维度**:关注**「癌症二次赔间隔期」**(最优3年)
3. **服务维度**:理赔时效头部公司平均1.7天,中小公司3.2天
第三步:健康告知技巧
- **2年内体检异常**需告知,但**「窦性心律不齐」等未要求心脏彩超的异常可忽略**
- 乳腺结节三级:优先选择**「除外承保」**而非加费,后续可复议
- 医保卡外借:需提供近3年购药记录自证清白
六、未来三年三大趋势预判
1. 产品分层加剧:高净值市场聚焦「寿险+信托」组合,下沉市场主打月交50元起的简易定期寿。
2. 健康管理嵌入保单:平安、泰康已试点「运动减保费」模式,**年步数超800万可返还8%保费**。

3. 代理人渠道转型:头部公司推行「精英化」策略,**2023年平安代理人月均收入达1.1万元,同比提升22%**,低产能人力加速出清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