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人驾驶到底靠什么“看”路?
激光雷达、毫米波雷达、摄像头、超声波传感器四路并进,才是今天主流L4级无人车的“感官系统”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激光雷达:360°高速旋转,每秒百万级点云,精度±2 cm,雨雾天衰减明显。
- 毫米波雷达:77 GHz频段,穿透雨雾,但分辨率低,擅长测速。
- 摄像头:识别红绿灯、车道线、行人姿态,深度学习模型实时推理。
- 超声波:低速泊车场景,成本最低,探测距离<5 m。
高精地图与实时定位如何协同?
高精地图≠导航地图,它包含车道中心线、交通标志、路面箭头、红绿灯位置,精度要求10 cm以内。
无人车先用GNSS+IMU做粗定位,再用激光点云匹配做精修;当GPS信号被高楼遮挡,视觉SLAM接管,误差<5 cm。
算法栈里最关键的模块是什么?
感知→预测→决策→控制,四个环节环环相扣。
- 感知:多传感器融合网络,输出3D目标框。
- 预测:LSTM+Transformer预测他车未来6秒轨迹。
- 决策:强化学习在仿真里跑1000万英里,学会博弈。
- 控制:MPC模型预测控制,把方向盘转角误差压到±1°。
为什么法规成了商业化最大拦路虎?
全球范围内,仅美国加州、中国北京、德国巴伐利亚三地颁发了载人收费牌照,且限定区域、限定时段。
核心矛盾:事故责任归属。L4系统出事故,责任在运营方还是算法供应商?各国保险条款尚未统一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成本曲线何时能跌破大众心理价位?
激光雷达从2017年的8万美元/颗降到2024年的500美元/颗,但整车仍需2颗激光雷达+8颗摄像头+5颗毫米波,硬件成本约1.8万美元。
规模效应+国产替代,2027年有望压到6000美元,与L2+车型价差缩小至10%以内。
长尾场景到底难在哪?
Corner case数量呈指数级增长:塑料袋飘到路面、施工改道、交警手势、逆光炫目……
解决思路:
- 数据闭环:影子模式回传异常片段,云端自动标注。
- 仿真扩充:NeRF重建真实街区,生成百万级雨天、雪天版本。
- 众包更新:运营车辆实时上传路面变化,分钟级OTA。
用户接受度为何卡在“安全感”?
调研显示,73%乘客担心系统突然退出,要求可视化界面实时显示感知结果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因此,Robotaxi前排必须保留安全员显示屏,用绿色框标出“已识别行人”,红色框提示“盲区”,降低心理不确定性。
商业模式跑通了吗?
目前三条路径:
- Robotaxi:里程成本1.8元/公里,与网约车持平,但去掉司机后毛利可达35%。
- 干线物流:重卡高速场景,节省司机轮换,单公里成本从6.5元降到4.2元。
- 封闭园区:港口、矿山、机场,法规豁免,2023年已落地1200台无人卡车。
未来五年竞争格局如何演变?
技术门槛持续抬高,数据+算力+场景三位一体,中小玩家将被迫站队。
头部格局:
- Waymo:美国加州全无人运营里程>1000万英里。
- Cruise:背靠通用,2025年量产Origin无方向盘车型。
- 百度Apollo:中国牌照最多,武汉、重庆双城示范。
- 小马智行:干线物流+Robotaxi双线并进,已获沙特4亿美元投资。
普通人何时能买到无方向盘的车?
按照SAE分级,L5级量产需满足全场景、全天候、全无人,预计2032年后。
但L4限定场景的私家车可能提前至2028年,前提是高精地图覆盖城市主干道,且法规允许取消方向盘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