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,燃气为何仍被看好?
在“双碳”目标席卷全球之际,**天然气被视为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桥梁**。国际能源署(IEA)最新报告指出,到2035年,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将由24%升至29%,增量主要来自亚洲与中东。原因有三:

- **碳排放强度低**:同等热值下,天然气排放比煤炭低约50%。
- **调峰灵活性高**:燃气电站可在15分钟内完成启停,完美匹配光伏、风电的波动性。
- **基础设施成熟**:LNG接收站、管网、储库已形成全球网络,边际扩张成本低。
二、中国燃气市场未来五年有哪些确定性增量?
1. 工业“煤改气”进入2.0阶段
2024年起,山东、河北、长三角将**强制淘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**,预计带来每年180亿立方米的增量需求。与2017年“一刀切”不同,本轮改造采用“阶梯气价+环保补贴”组合拳,企业接受度更高。
2. 燃气发电装机翻倍
国家能源局规划到2030年燃气发电装机达2.5亿千瓦,目前仅1.1亿千瓦。**广东、江苏已启动8个H级燃机项目**,单站年耗气量可达12亿立方米。
3. 氢能掺烧打开天花板
国家管网集团已在宁夏试点**10%掺氢天然气管道输送**,若全国主干网20%掺氢,将额外创造300亿立方米/年的氢气需求。
三、LNG贸易格局重塑,谁是最大赢家?
2026年全球LNG液化能力将突破6亿吨/年,较2023年增长40%。**美国、卡塔尔、澳大利亚三足鼎立**的供应端格局下,中国买家议价权显著提升:
- 长协价格挂钩JCC原油比例从14%降至11%,每降低1个百分点可节省进口成本约2.5亿美元/年。
- 现货采购占比从2020年的28%升至2023年的45%,**浙江、上海交易中心现货价已成为亚洲基准**。
- 新兴供应国如莫桑比克、坦桑尼亚采用“离岸价+运力池”模式,**中国航运企业获15艘LNG船长期租约**。
四、城燃企业如何突破“价差收窄”困境?
2023年居民气价上浮幅度仅5%,而采购成本上涨22%,**价差收窄至0.42元/立方米的历史低点**。突围路径呈现三大分化:

| 模式 | 代表企业 | 盈利点 |
|---|---|---|
| 综合能源服务 | 新奥能源 | 工商业客户电热冷气一体化,毛利率提升至25% |
| 垂直一体化 | 昆仑能源 | 上游参股LNG液化厂+中游接收站,锁定3美元/MMBtu成本 |
| 数字化转型 | 深圳燃气 | AI预测用气误差<1%,减少调峰采购支出8% |
五、投资燃气行业的“隐形门槛”有哪些?
看似成熟的市场,实则暗藏三大壁垒:
- 特许经营权稀缺:全国县级行政区中,82%的城燃特许权已名花有主,并购溢价高达15倍PE。
- 储气能力考核:2025年起,上游企业需具备年销量12%的储气能力,自建储库IRR仅6%,倒逼企业创新“租赁库容+金融对冲”模式。
- 碳排放成本上升:欧盟CBAM将于2026年覆盖氢气,中国出口型化工园区将优先采购“绿色认证天然气”,溢价可达0.8元/立方米。
六、未来三年最值得关注的三大变量
1. 中俄远东管道气定价机制
预计2027年通气的**“西伯利亚力量2号”**年输气量480亿立方米,若采用“油价挂钩+地板价”条款,冬季现货价波动将缩小至±15%。
2. 生物天然气产业化
农业农村部规划到2030年生物天然气产量达100亿立方米,**中粮集团在安徽的秸秆制气项目已做到全成本1.6元/立方米**,接近门站价。
3. 燃气重卡渗透率
国六排放标准叠加柴油价格破7元,**2024年燃气重卡销量有望突破35万辆**,每辆车年耗气3.5万立方米,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小型城燃市场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