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政策风向:从“托而不举”到“精准滴灌”
- **中央层面**:房地产被重新明确定位为“支柱产业”,但强调“房住不炒”底线不变;信贷、债券、股权“三支箭”扩容,优质房企融资通道打开。 - **地方层面**:超百城松绑限购、限售,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普遍上调20%—30%,部分城市推行“认房不认贷”。 - **金融端**:五年期LPR仍有下调空间,首套房利率有望跌破3.8%,二套房利率同步松动。二、需求侧:人口、收入与预期的三重博弈
1. 人口流动:一二线城市虹吸效应仍在
- 2023年人口净流入前十城市合计净流入超350万,三四线城市普遍净流出。 - **例外**:环沪、环深、环京一小时通勤圈内的三四线城市(如昆山、惠州、廊坊)因产业外溢,常住人口仍保持年均1%—2%增长。2. 收入与杠杆: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中
- 2023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5.1%,低于过去十年均值6.7%,加杠杆意愿偏弱。 - **亮点**:改善型需求释放,140㎡以上户型成交占比由2022年的18%升至2023年的24%。3. 预期管理:保交楼与现房销售扭转观望
- 国家设立20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,首批项目复工率超90%。 - 现房销售试点城市从去年的7个扩至35个,购房者“所见即所得”信心回升。三、供给侧:谁在拿地?谁在退出?
- **央企、国企**:2023年拿地金额占比达55%,重点布局一二线核心板块及强三线高铁新城。 - **民营房企**:仅龙湖、滨江等少数“绿档”企业仍在公开市场拿地,多数转向代建、商业运营。 - **城投平台**:托底三四线土地市场,但开发能力弱,未来1—2年或现“城投盘”入市高峰,**价格战难以避免**。四、三四线城市买房:五个关键筛选器
1. 看产业:有没有“留人”能力
- **正向指标**:国家级经开区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数量、规上工业产值增速。 - **案例**:浙江嘉兴海宁依托光伏、半导体产业,2023年新增就业人口3.2万,房价同比上涨4.5%。2. 看库存:去化周期是否低于18个月
- 全国百城住宅库存去化周期平均19.2个月,其中三四线城市22.4个月。 - **安全区间**:去化周期<12个月的城市,如芜湖、马鞍山,短期价格有支撑。3. 看土地:近三年供地是否连续缩量
- 土地供应减少30%以上,且人口净流入的城市,**两年后或出现供需缺口**。4. 看配套:高铁、学校、医院是否落地
- 高铁通车后3年,沿线5公里内房价平均跑赢全市8%—12%。 - **警惕**:规划中的“地铁延伸线”“名校分校”若无官方开工时间表,一律视为画饼。5. 看产品:户型、物业、得房率
- 三四线城市改善需求崛起,**四房户型去化速度首次超过三房**。 - 物业品牌溢价显现,同一板块万科、绿城项目比本地小开发商贵10%—15%,但二手流通性高30%。五、2024年开发策略:轻资产、强运营、重细分
- **代建模式**:政府、城投、AMC手握大量闲置土地,代建费率升至5%—7%,现金流优于传统开发。 - **城市更新**:一二线城市核心区“拆改留”项目IRR可达15%以上,但需搞定95%以上业主签约。 - **租赁赛道**: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已上市6单,平均派息率4.3%,**比十年期国债高120BP**。 - **康养地产**: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20%的城市(如南通、泰州),CCRC模式月费5000—8000元,入住率稳定在85%。六、风险预警:四个“灰犀牛”
1. **房产税试点扩容**:可能从原来的重庆、上海扩至深圳、杭州,持有成本上升预期压制投资需求。 2. **期房信任危机**:即使保交楼,交付质量维权事件仍可能引发二次观望。 3. **汇率波动**:若美联储延迟降息,房企境外债再融资成本或再度飙升。 4. **地方财政**:土地出让金下滑导致三四线市政配套延迟,新区“鬼城”风险加剧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