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,出租车行业正处于“传统”与“共享”正面交锋的十字路口。乘客在手机上点几下就能叫到车,而传统出租车司机却抱怨“订单越来越少”。未来出租车会被淘汰吗?
答案:不会,但会经历一场深度洗牌,活下来的企业与司机必须完成“互联网化、合规化、服务化”三重升级。

2017年出租车行业的三大冲击波
1. 网约车补贴战:乘客习惯被重塑
2016年底,滴滴、优步中国合并后,补贴并未停止,反而在春节前后掀起新一轮“红包雨”。
结果:乘客对“随叫随到、价格透明”形成依赖,传统巡游出租车的“招手即停”优势被削弱。
2. 政策靴子落地:牌照红利开始褪色
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自2016年11月实施,2017年各地细则密集出台。
核心变化:
- 网约车必须“三证合一”:平台证、车证、人证
- 存量出租车经营权无偿使用,历史高价牌照价值缩水
- 部分城市限制网约车数量,出租车牌照反而稀缺
3. 新能源浪潮:成本结构被改写
2017年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地新增出租车几乎100%采用纯电动车。
司机算账:
- 油改电后,每公里成本从0.6元降到0.3元
- 但购车价上涨6-8万元,电池衰减焦虑仍在
出租车公司如何自救?三条实战路径
路径A:自建平台,抢回数据主权
广州白云集团推出“如约的士”,接入政府监管平台,司机日均订单提升25%。
关键动作:
- 统一车辆外观,强化品牌识别
- App端与微信、支付宝小程序打通
- 设立线下服务站,解决司机充电、维修痛点
路径B:与网约车平台“竞合”
上海强生出租与滴滴签署战略协议,开放1.5万辆车接入滴滴优享。
双赢逻辑:
- 出租车获得流量,平台获得合规运力
- 司机收入结构:基础份子钱+平台分成,月均增收1200元

路径C:深耕场站场景,做“最后100米”专家
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设置出租车智能调度系统,乘客扫码即可排队,司机空驶率下降40%。
技术细节:
- 车牌识别+GPS轨迹匹配,杜绝插队
- 大数据预测航班到达高峰,提前调车
司机生存指南:2017年必须掌握的四项技能
技能1:熟练使用至少两款接单软件
滴滴之外,首汽约车、曹操专车、美团打车正在二三线城市扩张。
技巧:早高峰挂滴滴,晚高峰挂美团,避免“单平台限流”。
技能2:学会算“电动出租TCO账”
TCO=购车成本+电费+维保-残值+时间成本。
案例:深圳比亚迪e6跑满5年,总成本比燃油车低11万元,前提是电池衰减不超过20%。
技能3:掌握“服务分”提升技巧
平台考核三大维度:接单率、好评率、投诉率。
实操:
- 车内常备充电线、纸巾、矿泉水
- 乘客上车主动问好,下车提醒带齐行李
技能4:加入司机互助社群
微信群、QQ群实时分享路况、查车信息。
北京“的士联盟”案例:2017年6月,通过社群组织300辆出租车集体更换轮胎,团购价直降18%。

2017之后:出租车行业的三种终局猜想
猜想1:出租车成为“高端公共交通”
车辆统一升级为商务型新能源车,司机持证上岗,主打机场、高铁、商务出行场景。
参考样本:伦敦黑色出租车,价格高于Uber但仍有稳定客群。
猜想2:出租车公司转型“运力运营商”
不再拥有车辆,而是整合司机、车辆、充电、维修资源,向平台输出“标准化运力”。
盈利点:管理费、培训费、广告分成。
猜想3:无人驾驶出租车提前落地
2017年百度Apollo计划开放,北京、芜湖、重庆划定测试路段。
时间线:业内普遍预测2022年小规模商用,出租车公司或成为首批采购方。
给乘客的启示:如何聪明打车
1. 早高峰(7:00-9:00)优先选出租车,网约车动态加价可能高30%。
2. 雨天、大型活动散场时,打开“同时呼叫”功能,出租车接单更快。
3. 机场、火车站排队,认准“正规出租车”标识,避免黑车溢价。
2017年只是序章,出租车行业真正的较量在于谁能把“线下服务”做到极致,同时把“线上效率”融入血液。淘汰的不是出租车,而是拒绝进化的那批人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