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颠覆不了旅游业_为什么

新网编辑 15 0

互联网到底改变了旅游业的哪些环节?

很多人以为OTA平台、短视频攻略、在线支付已经把传统旅行社“打垮”,但真相是:互联网只是让信息更透明,却永远无法替代“在地体验”与“即时服务”。订票、比价、看点评确实一键完成,可一旦飞机晚点、酒店超售、景区限流,用户第一时间求助的仍是人工客服或当地导游。

互联网颠覆不了旅游业_为什么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旅游业的核心壁垒是什么?

1. 不可储存的体验产品

机票可以退改,酒店可以取消,但“错过日出”无法重来。互联网能把库存搬到线上,却解决不了“时间不可逆”的天然属性。

2. 高度依赖线下履约

从机场接送、入住Check-in到景区讲解,每一步都需要人在现场。再智能的机器人也搬不动行李,再高清的直播也闻不到海风的咸湿味。

3. 非标化的情感价值

同一间民宿,不同管家带来的温度截然不同。“被记住名字”的惊喜感是算法推送替代不了的。


为什么OTA没有消灭线下门店?

以2023年数据为例,中国出境游人群中,仍有62%通过线下旅行社办理签证。原因有三:

  • 复杂场景需要兜底:申根签材料出错率超30%,用户宁愿多花200元买“人工审核”。
  • 突发状况依赖人脉:航班熔断时,旅行社能直接联系航司预留座位,而App客服只能排队等待。
  • 老年群体支付习惯:65岁以上游客中,78%仍使用现金或刷卡,对手机支付存在心理障碍。

互联网做不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
案例:深夜抵达的亲子家庭

一对夫妇带孩子凌晨落地普吉岛,预订的别墅因暴雨断电。互联网平台客服回复“已记录问题”,而当地地接社10分钟内调来发电机并送来热粥。这种“物理世界的响应速度”正是互联网的死穴。

互联网颠覆不了旅游业_为什么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未来旅游业如何与互联网共生?

1. 技术做减法,服务做加法

用AI处理重复咨询(如签证进度查询),释放人力去做高溢价服务:比如为蜜月客人提前布置玫瑰花瓣浴缸。

2. 数据反哺线下体验

通过分析用户搜索关键词“亲子+雨天”,景区可提前准备室内儿童乐园临时券,减少差评。

3. 培养“复合型从业者”

导游考取无人机执照,既能带队讲解,又能拍摄旅行Vlog,实现“服务即内容,内容即营销”


用户最担心的三个问题

Q:在线预订被临时取消怎么办?
A:选择有“线下实体门店担保”的商家,例如携程的“到店有房”标签,本质是平台与酒店用合同约束库存。

Q:网红打卡地实物与图片不符?
A:查看“最近三天用户上传原图”,而非精修官方照;同时关注差评中是否提及“滤镜严重”。

互联网颠覆不了旅游业_为什么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Q:自由行遇到语言障碍?
A:提前下载“可离线使用的语音翻译包”,并保存当地地接社的WhatsApp号码,比依赖App客服更高效。


旅游业的终极护城河

当元宇宙公司鼓吹“虚拟旅行”时,马尔代夫水下餐厅的玻璃窗外,真实游过的魟鱼正掀起水花。人类对“在场感”的渴望,从洞穴壁画时代至今从未改变。互联网可以优化路径,但永远无法替代脚踩沙子的触感、陌生人递来的椰子、以及迷路时当地人指路的善意

这些无法被代码复制的瞬间,才是旅游业穿越周期的真正底牌。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