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互联网+旅游时代,市场定位到底“定”什么?
很多人把市场定位简单理解为“选个目的地”,其实远不止如此。互联网+旅游的市场定位=需求场景×用户画像×差异化价值×渠道匹配。只有把这四个维度同时打透,才能在流量红海中突围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二、需求场景:从“想去”到“非去不可”只差一个痛点
自问:用户为什么非要在互联网平台上订这次旅行?
自答:因为线下无法解决的痛点被线上极致放大。
- 时间痛点:上班族只有碎片化假期,需要“周末2小时高铁圈”产品。
- 预算痛点:大学生想穷游,需要“机+酒+青旅”打包价低于单订总和。
- 信息痛点:银发族怕被骗,需要“官方认证+子女可远程代付”。
三、用户画像:别再喊“年轻人”,颗粒度要细到“标签组合”
传统做法把用户分为“90后、00后”,但互联网+旅游必须用行为数据反推标签。
一级标签 | 二级标签 | 场景举例 |
---|---|---|
消费能力 | 轻奢/性价比/高端 | 轻奢人群愿意为“机酒+旅拍”溢价 |
内容偏好 | 短视频/图文/直播 | 短视频偏好者更易被“15秒种草”转化 |
出行频次 | 年1次/季1次/月2次+ | 高频用户更关注会员积分体系 |
把标签交叉组合,就能跑出“月2次+短视频+性价比”的95后小城青年这类高潜人群。
四、差异化价值:红海赛道里,用“微创新”切出蓝海
自问:携程、飞猪、美团都在卖机票酒店,新玩家凭什么被记住?
自答:把“大品类”拆成“小场景”做深。
- 主题微创新:不做“云南游”,专做“元阳梯田摄影师带团7日”。
- 服务微创新:亲子游里加入“随队儿科医生”,解决家长最大顾虑。
- 技术微创新:用AI生成“实时天气+穿搭建议”,降低行前决策成本。
五、渠道匹配:流量越来越贵,精准比规模更重要
不同渠道像不同“货架”,货不对架=烧钱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小红书:适合“高颜值+小众目的地”种草,笔记需突出“拍照机位”。
- 抖音:适合“冲动型低价爆款”,15秒视频前三秒必须出现价格锚点。
- 企业微信:适合高客单定制游,用朋友圈“客户实拍”做信任背书。
六、数据验证:用MVP跑通闭环,再大规模投放
市场定位不是拍脑袋,最小可行产品(MVP)测试三步法:
1. 选1个细分场景(如“成都周边宠物友好民宿”)
2. 做10个SKU上线微信小程序,投5000元朋友圈广告
3. 看点击率>8%、咨询率>15%、支付转化>5%即验证需求成立
七、案例拆解:一家县域文旅平台如何靠定位逆袭
背景:贵州某县旅游资源丰富,但OTA上销量惨淡。
重新定位路径:
- 需求场景:抓住“暑期亲子研学”刚需,主打“喀斯特地质科考营”。
- 用户画像:一二线城市35-45岁高知家长,孩子8-12岁。
- 差异化:与中科院地化所合作,颁发官方研学证书。
- 渠道:只在“家长帮”论坛和“凯叔讲故事”社群投放软文。
结果:客单价4980元,首期限额100组3天售罄,复购率42%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八、未来趋势:动态定位将取代静态定位
随着用户兴趣24小时变化,定位也要实时迭代。例如:
- 雨季来临,系统自动把“云南徒步”切换成“版纳雨林研学”。
- 世界杯期间,推送“卡塔尔观赛+迪拜购物”打包产品。
这要求平台具备数据中台+柔性供应链,才能“千人千面千景”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