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应用到底覆盖了哪些场景?
很多人以为“互联网应用”只是手机里的社交软件,其实它早已渗透到工作、学习、娱乐、医疗、政务、金融等几乎所有生活环节。下面用问答方式拆解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一问:互联网应用有哪些大类?
- 社交类:微信、QQ、微博、Discord、Telegram
- 内容类:抖音、B站、知乎、Spotify、Netflix
- 工具类:Notion、飞书、石墨文档、Google Workspace
- 电商类:淘宝、京东、拼多多、亚马逊、Shopify
- 金融类:支付宝、微信支付、PayPal、Robinhood、数字人民币钱包
- 出行类:高德地图、滴滴、12306、航旅纵横、Turo
- 健康类:平安好医生、Keep、薄荷健康、Apple Health
- 政务类:国家政务服务平台、粤省事、浙里办、随申办
如何提升互联网应用的使用效率?
知道有哪些只是第一步,真正让人焦虑的是“装了几十个App却效率低下”。接下来用“自问自答”方式给出可落地的提升方案。
二问:为什么装了效率工具反而更忙?
答案:工具≠流程。没有统一入口、没有自动化、没有数据沉淀,再多工具也只是“数字仓库”。
三问:如何建立统一入口?
方案A:浏览器书签+搜索关键词
- 把高频应用固定到浏览器书签栏,并用“关键词+空格+回车”直接跳转,例如输入“wx 张三”即可打开微信网页版并搜索联系人。
- Chrome扩展Vimium可键盘化操作,减少鼠标移动。
方案B:启动器
- Windows用PowerToys Run,macOS用Raycast,输入缩写即可打开应用或执行脚本。
- 把常用路径写成脚本,例如输入“report”自动生成日报并发送到飞书群。
四问:怎样让重复动作自动化?
工具1:IFTTT & Zapier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例:微博热搜Top10→自动保存到Notion数据库→每日9点推送到飞书群。
工具2:浏览器自动化
- Chrome插件Automa可录制点击、输入、下载等动作,一键重放。
- 配合GitHub Actions定时触发,实现“无人值守”数据抓取。
工具3:手机快捷指令
- iOS“快捷指令”:早上7点自动播报天气+打开健康打卡。
- Android“Tasker”:连接公司WiFi即静音并打开飞书。
五问:如何避免信息过载?
原则1:三层过滤
- 来源过滤:只保留RSS、Newsletter、可信社群。
- 时间过滤:用Inoreader设置关键词高亮,非高亮内容自动标为已读。
- 行动过滤:阅读后立刻用Readwise高亮→同步到Notion→生成复习卡片。
原则2:单任务模式
- Mac用HazeOver把背景窗口调暗,Win用PowerToys Always on Top置顶当前窗口。
- 手机开专注模式,仅允许电话、短信、钉钉。
如何衡量效率提升?
没有数据就无法优化。推荐三种量化方式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时间日志:用Toggl Track记录每个应用使用时长,每周导出CSV分析。
- 键盘鼠标统计:WhatPulse统计按键次数、鼠标移动距离,发现低效操作。
- OKR打分:把“每日深度工作3小时”设为关键结果,完成率低于80%就调整工具或流程。
未来三年互联网应用的新趋势
提前布局,才能持续领先。
- AI原生应用:Notion AI、微软Copilot、钉钉魔法棒,把生成式AI嵌入工作流。
- 无代码/低代码:Airtable、Bubble、Appsmith,让业务人员自己搭建系统。
- 隐私计算:联邦学习、可信执行环境,解决跨机构数据协作的合规问题。
- 超级应用:微信、支付宝正把小程序做成“操作系统”,未来可能无需安装独立App。
写在最后的小技巧
把以上所有方法做成一页SOP:用Notion建一个“互联网效率仪表盘”,左侧是工具库,右侧是自动化脚本,底部是数据看板。每天打开只需10秒,就能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