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巴士到底靠什么赚钱?
很多人以为互联网巴士只是“线上约车”,其实盈利模型远比想象中复杂。目前主流平台主要依赖通勤月票、广告分成、数据增值、政府补贴四条现金流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通勤月票:按线路打包售卖,单客单价200-400元/月,复购率可达70%以上。
- 广告分成:车身、座椅背板、车载屏三位一体,单辆年广告收入8-15万元。
- 数据增值:向商业地产输出“热力图”,帮助选址,每份报告售价5-20万元。
- 政府补贴:新能源车辆运营补贴+示范线路奖励,单车年补1-3万元。
互联网巴士市场现状:谁在领跑?
2024年第三方数据显示,滴滴优点、嗒嗒巴士、小猪巴士三家合计占据约62%的市场份额,但区域割据明显。
一线与下沉市场差异
在北上广深,早高峰满载率可达95%,票价敏感度低;而在三四线城市,政府合作定制班线成为主要切入口,票价仅为当地出租车的1/3。
用户最关心的问题:比地铁便宜吗?
以深圳南山-福田通勤为例:
- 地铁:4元,耗时45分钟,高峰期拥挤。
- 互联网巴士:月票折算单程6元,耗时35分钟,一人一座+WiFi。
结论:对追求舒适度的白领而言,溢价2元可接受;对学生群体,价格仍是门槛。
运力从哪里来?司机与车辆画像
平台并不直接购车,而是与租赁公司、客运集团、个体车主三方合作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车辆:8-14座新能源中巴为主,续航250-300公里足够往返。
- 司机:需持A1/A2照,平均月薪8000-12000元,比传统客运高15%。
- 调度:通过算法排班,空驶率控制在8%以内,远低于传统班线的25%。
政策红利还能吃多久?
交通部“十四五”规划明确提出“鼓励定制客运发展”,但补贴逐年退坡。2025年后,新能源运营补贴将取消,平台需靠规模化摊薄成本。
技术壁垒:算法如何排线?
核心在于OD热力图+动态拼单:
- 先用匿名手机信令画出通勤走廊。
- 根据报名乘客的起讫点,跑遗传算法生成20条候选线路。
- 人工审核后上线,两周内根据满载率微调站点。
实测显示,算法可把单公里成本从4.2元压到2.9元。
未来三年三大变量
1.自动驾驶:L4级微循环巴士已在广州生物岛试运营,去掉司机成本可再降30%。
2.碳交易:新能源车队可出售碳配额,单车年收益或达2000-5000元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3.城际线路:长三角、珠三角跨城通勤需求爆发,150-200公里中途线路成为新战场。
投资人视角:估值看什么?
不再是简单的GMV,而是单公里EBITDA与线路生命周期。
- 成熟线路:12个月回本,EBITDA margin 18-22%。
- 新开线路:前3个月亏损,第4个月开始爬坡。
- 退出路径:被公交集团并购或打包REITs上市。
用户如何选到靠谱线路?
记住三看:
- 看班次密度:高峰期15分钟一班才靠谱。
- 看迟到险:平台是否承诺15分钟未发车全额退款。
- 看车辆年限:超过3年的新能源巴士电池衰减明显,乘坐体验差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