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动互联网市场研究_如何精准定位用户

新网编辑 10 0

为什么移动互联网市场研究要先问“用户是谁”

在PC时代,流量入口单一,研究重心放在渠道;进入移动时代后,设备碎片化、场景碎片化、需求碎片化,让“用户是谁”成为第一性原理。只有先回答这个问题,后续的产品设计、渠道投放、商业模式才有意义。

移动互联网市场研究_如何精准定位用户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用户画像到底画什么?

1. 静态标签:人口学与设备特征

  • 年龄、性别、城市级别、收入区间
  • 手机型号、系统版本、运营商、屏幕尺寸

这些标签解决“能不能触达”的问题,但无法解释用户为什么愿意留下来

2. 动态标签:行为与场景

  • 每日活跃时段、使用时长、页面深度
  • 触发场景:通勤、午休、睡前、碎片等待

动态标签帮助判断需求强度与付费意愿

3. 心理标签:动机与价值观

  • 追求效率还是消磨时间?
  • 价格敏感还是品牌忠诚?
  • 社交驱动还是自我提升?

心理标签最难量化,却决定了LTV天花板


数据从哪里来?

官方渠道:APP内埋点与日志

优点:实时、全量、维度可控;缺点:只能看到“已发生”,看不到“为什么”。

第三方平台:QuestMobile、艾瑞、TalkingData

优点:行业对标、竞品分析;缺点:颗粒度粗、更新滞后。

移动互联网市场研究_如何精准定位用户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定性研究:深访与可用性测试

优点:洞察动机、发现隐藏需求;缺点:样本小、成本高。

混合打法:把定量当“骨架”,定性做“血肉”

先用埋点跑通漏斗,再用深访解释流失节点的真实阻力


如何验证用户画像的准确性?

方法一:A/B测试

把画像拆成标签组合,针对高潜人群投放不同素材,观察转化差异。

方法二:同期群分析

按注册月份分群,追踪30日留存、90日付费率,看画像是否持续有效。

方法三:外部数据交叉验证

将内部标签与运营商数据、电商消费数据做匹配,验证收入与消费能力是否吻合。

移动互联网市场研究_如何精准定位用户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精准定位后,如何落地增长?

1. 渠道:把预算花在“高密度人群”

例如,下沉市场宝妈人群在短视频平台浓度高,信息流+达人直播组合ROI最佳。

2. 产品:功能优先级按“痛点强度”排序

学生党更在意“省流量”,白领更在意“省时间”,同一功能两套策略

3. 定价:心理账户决定付费模型

工具类产品用订阅制,内容类产品用单点付费,本质是用户对“拥有权”与“使用权”的价值感知差异


常见误区与避坑指南

误区一:把“用户画像”当“用户分层”

画像回答“他是谁”,分层回答“他值多少钱”。混为一谈会导致资源错配

误区二:只看新增,不看沉默

沉默用户往往代表真实需求与产品供给的错位,召回成本远低于拉新。

误区三:过度依赖算法推荐

算法只能放大现有行为,无法创造新需求;定期人工干预才能避免信息茧房。


未来三年,移动互联网市场研究的三大变量

变量一:隐私政策收紧

IDFA、OAID受限后,一方数据价值指数级上升,品牌必须自建CDP。

变量二:5G+IoT带来的新场景

车载屏、可穿戴设备、智能家居将产生跨设备行为链路,研究维度从“APP内”扩展到“全场景”。

变量三:AI生成内容(AIGC)改变用户预期

当内容供给无限丰富,“个性化”不再是优势而是标配,研究重心将转向“情绪即时满足”。


自问自答:小公司没数据怎么办?

问:没有百万级日活,如何快速补齐用户洞察?
答:三步走:
1. 用微信社群+小程序做轻量级MVP,收集前1000个真实反馈;
2. 购买行业报告+竞品反编译,用别人的数据补自己的缺口;
3. 与高校合作,用课题经费换深度访谈,低成本拿到定性洞察。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