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互联网冷链物流还能赚钱吗?
答案是肯定的,但赚钱逻辑与2017年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。过去靠“烧钱”补贴抢占订单的做法在2018年难以为继,**精细化运营、垂直场景深耕、数据变现**成为新的盈利支点。平台方开始把注意力从“GMV”转向“毛利”,从“规模”转向“单票净利”。

冷链配送的五大痛点逐一拆解
1. 温控断链:从“最后一公里”到“每一米”
问:为什么医药冷链比生鲜冷链投诉率高?
答:医药对温度区间要求更窄,±2℃的偏差就可能导致整批报废。2018年行业普遍采用**“双探头+云端报警”**方案:车厢内探头监测环境温度,包装内探头监测货物表面温度,一旦超过阈值,司机手机与后台同步弹窗,30秒内必须处理。
2. 成本结构:油费只占30%,隐藏成本更吓人
很多人以为冷链贵就贵在油费,其实**预冷、保冷、回温**三个环节才是吞金兽。以一辆吨箱为例:
- 预冷:装货前车厢需降至-18℃,压缩机连续工作45分钟,耗油升
- 保冷:运输途中每开一次门,厢内温度回升℃,压缩机需额外工作分钟
- 回温:卸货后若需常温分拣,还要支付“升温等待费”
2018年头部平台通过**“循环周转箱+相变材料”**把预冷时间缩短到15分钟,单票节省元。
3. 订单密度:同城当日达为何总在亏损?
问:为什么北京五环内订单量是上海外环的倍,却更亏钱?
答:**回程空驶率**决定生死。北京限行政策导致冷链车白天无法进城,夜间集中配送造成“去程满载、回程空车”。2018年解决方案是**“前置微仓+夜间共配”**:把冷冻品提前布到商圈地下室,晚上用面包车分拨,回程顺带收退货,空驶率从%降到%。
4. 标准化:非标商品的“标准”打法
冰淇淋和速冻水饺都要求-18℃,但冰淇淋怕震动、水饺怕挤压。2018年出现**“分级包装”**趋势:

- A级:高价值商品用真空绝热板,温度波动±1℃
- B级:普通冻品用EPS泡沫箱+冰袋,温度波动±3℃
- C级:耐储商品用可回收周转筐,温度波动±5℃
通过包装分级,单票包装材料成本下降%,破损率从%降到%。
5. 数据黑洞:温度数据如何变成现金流?
2018年之前,温度记录仪的数据只用于出事后“甩锅”。现在头部平台把**温度曲线+地理位置+开关门时间**打包成“可信数据”,卖给保险公司做动态保费。例如:
- 连续天温度合规的线路,保费下调%
- 频繁超温的司机,保费上浮%
仅此一项,平台每月可多赚万元“数据服务费”。
2018年赚钱的三种新模式
模式一:垂直场景订阅制
某平台专攻“高端日料店”客户,提供**“按托盘订阅”**服务:每月固定元,包含次配送、次紧急调拨、次库存盘点。日料店不用再自建冷库,平台通过**“托盘共用池”**把闲置时段租给社区团购,利用率从%提升到%。
模式二:冷链+金融
冻品经销商最怕“货到地头死”。2018年出现**“在途质押”**:货物装车时,温度数据实时同步给银行,银行按货值的%放款;到货验收后,经销商还款提货。平台赚取%的金融服务费,比运费高倍。

模式三:逆向冷链
进口生鲜退货率长期高达%。2018年某平台推出**“原温退回”**服务:退货商品直接走冷链退回保税仓,二次上架销售。通过**“退货码+温度追溯”**,平台向商家收取退货商品售价%的服务费,毛利比正向配送高个百分点。
2018年入场还有机会吗?
问:现在做互联网冷链是不是太晚了?
答:看切入点。如果做全国网络,确实需要重资产;但如果聚焦**“单温区、单城市、单场景”**,仍有缝隙市场。例如:
- 专注“母婴乳制品”的同城当日达,客单价高、温度要求单一
- 专攻“医院检验样本”的定时取送,对时效敏感、价格不敏感
2018年活下来的人,不是规模最大的,而是**“最懂某一类温度需求”**的人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