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团购网站排名:谁还在第一梯队?
2015年,团购行业进入“剩者为王”阶段。根据《2015互联网团购报告》披露,**美团、大众点评、百度糯米**三家合计占据超过85%的市场份额,形成“三国杀”格局。

- 美团:全年交易额突破700亿元,稳居第一,餐饮与外卖业务贡献最大。
- 大众点评:依靠点评数据与场景营销,交易额约500亿元,与美团差距缩小。
- 百度糯米:凭借百度流量入口,交易额约300亿元,但增速放缓。
团购市场下滑原因:四大核心矛盾
1. 补贴退潮后,用户忠诚度骤降?
2014年“千团大战”时,平台日均补贴高达千万级;2015年资本收紧,补贴减少60%以上。**用户从“薅羊毛”转向“比价”,复购率下降30%**。例如,某二线城市电影票团购,补贴前复购率45%,补贴退至5%后仅剩18%。
2. 商户利润被压到极限,为何还愿意合作?
平台抽成从早期的5%涨到15%-20%,**中小商户净利润被压缩至5%以下**。但商户仍依赖团购导流,因为线下流量成本更高——**一个线下获客成本约80元,团购仅需25元**。这种“饮鸩止渴”的合作模式,加速了行业恶性循环。
3. 移动端红利消失,流量去哪了?
2015年智能手机渗透率超90%,**团购APP新增用户增速从2014年的120%暴跌至20%**。同时,微信、支付宝等超级APP内置本地生活服务,**分流了30%以上的团购流量**。用户不再专门打开团购APP,而是“即用即走”。
4. 品类扩张为何救不了团购?
平台试图通过**酒店、旅游、婚嫁**等高毛利品类突围,但遭遇垂直领域巨头阻击:
- 酒店:被携程、去哪儿占据80%份额,团购仅占10%。
- 旅游:途牛、同程用“跟团游+金融分期”模式碾压团购的低价套餐。
用户行为变化:从“囤券”到“即时消费”
2015年,**超过70%的团购订单在2小时内完成消费**,而2014年这一比例仅为35%。用户不再提前囤券,而是到店前临时下单。这倒逼平台:
- 缩短核销周期:从30天压缩至7天。
- 强化LBS推送:基于地理位置的实时优惠点击率提升40%。

资本寒冬下的生存法则:合并与转型
美团点评合并:1+1能否大于2?
2015年10月,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,**市场份额从竞争时的55%提升至70%**。合并后:
- 砍掉重复业务:如外卖团队裁员20%,节省成本3亿元/年。
- 数据互通:大众点评的商户评分与美团的交易数据结合,**用户决策效率提升25%**。
百度糯米的“会员+”模式能否破局?
百度糯米推出**“会员年费制”**:用户支付199元/年,享受全年折扣。该模式试图:
- 锁定高价值用户:会员ARPU(年均消费)是非会员的3倍。
- 降低补贴依赖:会员折扣由商户承担,平台抽成不变。
未来启示:团购的终点是本地生活服务
2015年的下滑并非终结,而是**从“团购”到“本地生活服务”的阵痛**。平台开始:
- 深耕供应链:美团自建配送团队,切入外卖;大众点评投资食材B2B。
- 金融变现:推出“团购贷”,向商户提供年化12%的短期贷款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