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现在仍要关注互联网产业?
尽管“流量见顶”被频繁提及,但**全球互联网渗透率仍未超过65%**,新兴市场、产业数字化、AI原生应用三大增量正在重塑估值体系。对于一级市场投资人而言,**“估值回调+现金流改善”**的组合,反而提供了比2021年更舒适的入场窗口。

互联网产业投资机会有哪些?
1. 垂直SaaS:从通用到行业Know-How
过去十年,Salesforce、Shopify验证了通用SaaS的千亿美金路径;未来十年,**深耕单一垂直场景的SaaS**将复制这一故事。
- **建筑云**:广联达海外对标Procore市值曾超150亿美金,中国施工数字化率不足15%。
- **医药云**:太美医疗、云鹊医解决临床试验与基层处方流转,政策强驱动。
- **餐饮云**:从POS到供应链一体化,美团的“下半张脸”正被细分玩家蚕食。
2. AI Native应用:大模型之后的“黄金10厘米”
大模型是“水电煤”,真正值钱的是**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场景封装能力**。
- **AI客服**:基于GPT-4的客服SaaS,将人力成本降低70%,Zendesk已开始集成。
- **AI律师**:Harvey、DoNotPay在美国单月ARR增速超300%,中国诉讼服务市场约600亿。
- **AI设计**:Canva估值400亿美金,国产“创客贴”们正在用AI重做一遍。
3. Web3基础设施:周期底部的“铲子生意”
当Token价格暴跌90%,**开发者活跃度却创历史新高**。以太坊Layer2、ZK-Rollup、去中心化存储(Filecoin、Arweave)的融资额在2023Q2环比上升47%。**“卖水人”逻辑**在熊市反而更清晰。
---如何分析互联网赛道?
第一步:用“三层漏斗”锁定需求真伪
自问自答:这个需求是真痛点还是伪需求?
- 第一层:用户是否高频使用?(日活/月活≥20%)
- 第二层:付费意愿是否刚性?(LTV/CAC≥3)
- 第三层:替换成本是否高?(数据迁移成本、网络效应)
第二步:用“波特五力”拆解竞争格局
以跨境电商SaaS为例:

| 五力维度 | 评估结果 |
|---|---|
| 现有竞争者 | Shopify、店匠、有赞,差异化在于本地化履约 |
| 潜在进入者 | 亚马逊、阿里国际自带流量,但缺乏独立站基因 |
| 替代品威胁 | TikTok Shop闭环交易,短期冲击有限 |
| 供应商议价力 | 支付通道、物流集中度高,需自建护城河 |
| 客户议价力 | 中小卖家分散,年费模式锁定现金流 |
第三步:用“S型曲线”判断阶段与估值
互联网项目通常经历技术验证→产品市场匹配→规模扩张→生态垄断四阶段。
- 早期(ARR<1000万美金):PS 10-15倍,核心看团队背景。
- 成长期(ARR 1000万-1亿美金):PS 5-8倍,核心看净收入留存率(NRR)。
- 成熟期(ARR>1亿美金):PE 20-30倍,核心看现金流转化率。
投资人常犯的三大认知误区
误区1:把“用户增长”当“商业增长”
某AI绘画工具半年获客2000万,但付费率不足1%,最终死于服务器账单。正确姿势:用“付费用户增速≥免费用户增速”作为健康指标。
误区2:忽视“政策灰犀牛”
在线教育、互联网金融的教训表明,监管友好度应纳入DCF模型。例如,医疗SaaS需评估数据跨境传输合规成本,可能吃掉10%毛利。
误区3:用“消费互联网”思维投“产业互联网”
消费互联网追求网络效应,产业互联网追求客户成功。前者可“烧钱换规模”,后者必须“按效果付费”,否则回款周期将拖垮现金流。
---2024年值得跟踪的三条暗线
暗线1:AIGC与低代码的交叉点
当AI生成代码的准确率超过85%,“产品经理即程序员”**成为可能。OutSystems、Mendix已集成GPT-4,国内“轻流”“简道云”正在内测类似功能。

暗线2:数据要素流通
中国数据交易所已超40家,“数据资产入表”**将于2024年1月实施。隐私计算(联邦学习、多方安全计算)服务商如“锘崴科技”“洞见科技”,可能复制2015年云计算的爆发路径。
暗线3:出海2.0:从“Copy from China”到“Born global”
Shein、Temu验证了供应链+流量运营**的全球打法。下一波机会在“AI+垂直场景”,例如中东市场的AI语音社交、拉美市场的AI信贷风控。
---互联网产业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:用技术提升效率,用规模摊薄成本,用数据构建壁垒。只是每一次技术范式转移,都会让旧王座松动,新玩家崛起。投资人需要的不是预测终局,而是在“估值低点”与“拐点信号”之间,找到那个最锋利的切入点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