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,教育部会同网信办、发改委等八部委密集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加强“互联网+教育”管理的意见》《在线教育监管细则(试行)》等文件,被业内称为“在线教育史上最严监管年”。面对突如其来的政策收紧,机构、老师、家长都在问:到底哪些环节必须整改?合规成本会不会压垮中小团队?本文用问答式拆解,帮你把政策读薄、把落地路径读厚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政策核心:从“鼓励创新”到“先证后照”
变化一:准入门槛抬高
- 学科类网校必须取得《办学许可证》+《ICP经营许可证》双证,缺一不可。
- 教师资质需100%公示,包括姓名、教师资格证编号、任教科目,且不得使用化名。
- 外教须持有工作类居留许可,线上教学同样纳入外籍教师备案系统。
变化二:内容红线收紧
- 直播课全程录像保存不少于6个月,随时接受抽查。
- 题库、教材须通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内容审查,未备案不得上线。
- 广告禁用“保过”“速成”“提分神器”等夸大词汇,违者按《广告法》顶格处罚。
机构最关心的三个自问自答
Q1:我只有50人小团队,也要办《办学许可证》吗?
A:只要面向中小学生提供学科类在线直播,不论规模大小,均须办理。可优先选择“在线教育备案制”试点城市(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成都),审批时限从60个工作日压缩至20个。
Q2:老师没有教师资格证,能否先用“实习教师”名义授课?
A:不行。2020年10月起,平台需在每节课前弹窗展示教师资质,无编号直接下架课程。建议立即启动“教师资格证冲刺班”,内部补贴考试费用,三个月内完成全员持证。
Q3:存量课程来不及重新送审,会被一刀切下架吗?
A:政策给出三个月缓冲期。机构须在2021年3月1日前完成内容自查并提交备案清单,逾期未完成才强制下架。可利用“白名单”机制:将课程拆分为≤15分钟的微课,先通过快速通道备案,再逐步合并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落地清单:七步完成合规改造
- 主体资质:注册地迁入试点城市,同步申请《办学许可证》与《ICP经营许可证》。
- 教师档案:建立“一人一码”电子档案,关联教师资格网验证接口,实时同步状态。
- 内容审核:引入第三方审校机构,重点排查政治敏感、超纲、盗版内容,出具《合规审查报告》。
- 数据合规:完成《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报告》,未成年人数据存储必须本地化,且加密等级不低于三级等保。
- 广告整改:撤换所有“保过”“提分率”宣传物料,替换为“课时数”“师资背景”等可量化指标。
- 直播留痕:部署云端录屏系统,自动生成含时间戳的水印文件,保存周期≥180天。
- 资金监管:与银行签订《预收费资金托管协议》,用户未消耗的课时费100%进入监管账户,按课消结算。
成本测算:中小机构也能负担的三种方案
方案 | 一次性投入 | 年维护费 | 适用场景 |
---|---|---|---|
自建合规团队 | 80万(含系统开发) | 35万 | 学员>1万人,课程SKU>500 |
外包+SaaS | 12万(含接口费) | 8万 | 学员1000-1万人,需快速上线 |
联盟共享牌照 | 3万(保证金) | 按流水2% | 学员<1000人,区域型工作室 |
家长端:如何识别合规网课?
三步快速验证:
- 看证照:课程详情页是否公示《办学许可证》扫描件。
- 查老师:点击教师头像,能否跳转至教师资格网验证页面。
- 验资金:支付页面是否有“资金受XX银行监管”提示,若无则存在退费风险。
未来趋势:合规不是终点,而是新竞争起点
2021年起,北京、上海已将“合规星级”纳入政府购买课后服务招标评分,**五星机构可获得公立校导流名额**。这意味着,率先完成合规的中小机构,反而有机会用“官方认证”标签逆袭巨头。政策倒逼行业从野蛮生长进入精耕时代,谁能把合规成本转化为品牌溢价,谁就能在下一轮洗牌中活下来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