澳柯玛互联网加,本质上是把传统制冷家电制造能力与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合,形成“硬件+软件+服务”的新商业模式。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:让冰箱、冷柜、商用冷链设备从“孤立单品”升级为“在线节点”,从而为用户创造持续价值,为企业打开新的盈利空间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澳柯玛互联网加与传统制造有何区别?
传统制造以“卖设备”为终点,澳柯玛互联网加把“卖设备”变成“卖场景、卖数据、卖服务”。
- 连接方式:过去靠说明书和售后电话,现在每台设备自带4G/5G或Wi-Fi模组,实时在线。
- 价值周期:过去一次性交易,现在设备生命周期内可持续订阅服务,如食材管理、能耗优化、远程诊断。
- 决策依据:过去凭经验排产、备货,现在通过云端算法预测需求、动态调整产能。
落地第一步:硬件智能化改造
澳柯玛的做法是“三步走”:
- 加装感知层:在压缩机、蒸发器、门体等关键部位植入温度、湿度、震动、电流等多维传感器。
- 升级通信层:根据场景选择NB-IoT、4G Cat.1或Wi-Fi 6,确保地下室、远洋渔船等极端环境也能稳定回传数据。
- 嵌入边缘计算:设备本地即可执行故障预判、节能策略,减少云端往返延迟。
完成改造后,一台商用冷柜即可成为“数据入口”,每天上传上千条运行日志。
落地第二步:构建云端数据中台
澳柯玛与华为云、阿里云合作,搭建“冷链大脑”。
- 数据湖:汇聚设备数据、用户行为、天气、电价、交通等外部数据,统一清洗、建模。
- 算法仓:内置故障预测、能耗优化、库存预警、食材保鲜等50+工业级模型,支持分钟级迭代。
- 开放API:向第三方物流、连锁超市、生鲜电商开放接口,形成生态。
例如,某连锁便利店接入后,总部可实时看到全国门冰箱温度曲线,异常自动派单,损耗率下降18%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落地第三步:场景化服务变现
硬件差价有限,服务订阅才是长期收入。
面向C端家庭
- 食材管家:冰箱内置摄像头识别食材种类与保质期,App推送“今晚菜谱”与“临期提醒”。
- 节能报告:对比同小区用户,生成个性化省电方案,一年可省电费约120元。
面向B端商户
- 冷链追溯:疫苗、高端海鲜运输途中温度、位置、震动全程上链,客户扫码即可查看。
- 设备租赁:奶茶店无需一次性购买大冷柜,按月订阅,包含维护、保险、软件升级。
目前澳柯玛已推出“冷柜即服务”(Freezer-as-a-Service)套餐,客户数半年增长300%。
如何衡量互联网加成效?
企业最关心的指标无非三类:
- 设备在线率:目标≥95%,低于90%立即触发运维预警。
- 服务续费率:家庭场景>60%,商用场景>80%,续费即证明价值。
- 数据变现率:通过广告、金融分期、供应链优化等方式,单台设备年增值≥200元。
澳柯玛2023年报显示,互联网加业务毛利率达42%,远高于传统制造的22%。
中小企业如何快速复制?
没有上亿预算也能分一杯羹,关键是“借力”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模组白盒化:直接采购澳柯玛认证的通信模组+固件,两周内完成样机。
- 数据中台SaaS化:按设备数量阶梯付费,无需自建机房。
- 场景模板化:选择“社区生鲜柜”“移动疫苗箱”等成熟模板,减少试错。
山东某县级冷柜厂接入后,仅用45天就把传统冰柜升级为“共享啤酒柜”,月租金收入超过卖柜利润。
未来三年的演进方向
澳柯玛内部路线图透露了三大信号:
- AI+节能:与电网合作,实现“需求响应”,设备在电价高峰自动降低功耗,用户获得电费分成。
- 数字孪生:为每台冷柜建立3D虚拟体,工程师在办公室里即可模拟故障、测试固件。
- 跨境冷链:借助RCEP关税优惠,把“一带一路”海鲜、水果纳入统一云平台,实时追踪。
一句话,澳柯玛互联网加不是简单的“设备上网”,而是一场从研发、制造、销售到服务全链路的“数字基因重组”。谁能先完成重组,谁就能在下一轮制冷产业竞争中占据制高点。
 
    			
    		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