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5年3月20日,中国正式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
1995年3月20日,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,实现了与美国NSFnet的TCP/IP全功能连接,标志着中国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的第71个成员。这一天后来被官方认定为“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纪念日”。

为什么1995年被视为中国互联网元年?
要回答这个问题,得先分清“技术连通”与“商业开放”两条时间线:
- 技术连通:1987-1994——早在1987年,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就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“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”,但只是X.25分组交换网的实验性质。
- 商业开放:1995——1995年,邮电部(工信部前身)向全社会开放互联网接入服务,瀛海威、东方网景等首批ISP诞生,普通用户终于能拨号上网。
因此,1995年既是“官方认可”的节点,也是“全民可感”的起点。
---接入前的三次关键铺垫
1989年: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(NCFC)
在中科院、清华、北大之间铺设光纤,形成中国最早的局域网互联雏形,为后来的国际出口奠定物理基础。
1993年:金桥工程启动
原电子工业部主导的“三金工程”之一,目标是建设覆盖全国、天地一体的中速信息通信网,首次提出“信息高速公路”中文概念。
1994年4月:中国顶级域名.CN服务器回归本土
此前.CN解析一直放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,直到1994年才迁回北京,解决了域名主权问题,为大规模接入扫清障碍。

接入当天发生了什么?
亲历者回忆,1995年3月20日凌晨,中科院高能所的机房灯火通明:
- 工程师反复测试64K专线的丢包率,确保TCP/IP协议栈稳定;
- 登录美国斯坦福的FTP服务器,下载了第一张来自海外的GIF图片,耗时7分钟;
- 向国际NIC提交中国IP地址段申请,获得61.0.0.0/8等早期地址块。
当天中午,这条线路即对国内科研单位开放,但个人用户仍需等到5月邮电部开通公众拨号业务。
---接入后第一波浪潮:1995-1998
瀛海威时空:第一家商业ISP
张树新在中关村竖起的广告牌“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?向北1500米”,成为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。
门户网站三剑客
- 1996年8月:搜狐——张朝阳带着MIT博士光环回国,推出“爱特信”搜索,后改名搜狐;
- 1997年6月:网易——丁磊在广州用7平米办公室架设163.net免费邮箱,用户量三个月破百万;
- 1998年2月:新浪——王志东合并四通利方与华渊资讯,主打“新闻24小时滚动更新”。
基础设施大提速
1996年底,全国光缆总长度突破10万公里;1997年,ChinaNet骨干网一期工程完成,八大区节点带宽升至155M,为网民爆发式增长铺路。
---常被混淆的三个“接入”概念
很多文章把不同层面的“接入”混为一谈,这里一次厘清:

- 1. 国际邮件转发节点(1987)
- 只是通过意大利网关转发电子邮件,没有自主路由,不算互联网。
- 2. 学术网络连通(1994)
- NCFC与美国NSFnet连通,但仅限科研用途,未向商业开放。
- 3. 全功能商业接入(1995)
- 同时满足TCP/IP全协议、国际出口、公众服务三大条件,官方认定。
1995年接入对今天的深远影响
技术标准一步到位
中国没有走欧洲NORDUNET的X.25过渡路线,而是直接采用TCP/IP,使得后期与全球技术体系无缝衔接。
监管框架同步确立
1996年《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》出台,首次明确“接入单位许可证”制度,为后来ICP备案、网络安全法埋下伏笔。
创业基因由此萌芽
1995年诞生的第一批互联网公司,培养了中国最早的网络工程师、产品经理、风险投资人,这批人成为2000年后BAT崛起的中坚力量。
---用户视角:1995年上网是什么体验?
当年拨号上网的“仪式感”满满:
- 电话线插入调制解调器,输入163号码,听握手音“滴滴哒哒”;
- 登录字符界面BBS,用Telnet发帖子,中文显示靠GB2312编码;
- 下载一张640×480的JPEG图片需10分钟,网费每小时20元,相当于普通人半日工资。
尽管如此,第一批网民仍乐此不疲,因为他们第一次感到“世界就在眼前”。
---附录:1995年中国互联网大事月历
| 月份 | 事件 |
|---|---|
| 1月 | 邮电部在北京、上海开通64K专线试验 |
| 3月 | 中科院高能所完成TCP/IP全功能接入 |
| 5月 | 公众拨号业务163/169正式商用 |
| 8月 | 瀛海威时空科教馆在中关村开业 |
| 12月 | 中国网民数量突破8万 |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