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策风向为何突然收紧?
2021年“双减”文件落地后,资本退潮、广告停投、学科类APP下架,一连串动作让从业者措手不及。政策收紧的核心逻辑是“教育公平”与“未成年人保护”,而非打压技术本身。只要商业模式触碰“应试提分”“过度逐利”两条红线,监管就会迅速介入。

当下最常被忽视的四大风险点
1. 资质门槛:一张牌照值几个亿?
线上学科培训需要《办学许可证》+《ICP经营许可证》+《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》,缺一不可。2023年广东某头部机构因缺少《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》被罚没2300万元,直接关停业务线。
2. 内容审查:AI题库也踩雷?
题库、讲义、短视频全部纳入“出版物”管理范畴。出现一次超纲或敏感内容,平台即被要求整站下架整改。某AI拍照搜题APP因收录“高考真题解析”被认定为违规出版,下架两周损失千万用户。
3. 数据出境:一条日志的代价
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第38条规定,学生面部、语音、答题轨迹等数据如需传至境外服务器,必须通过安全评估。2022年北京某少儿英语机构因将课堂录像备份在新加坡,被网信办顶格罚款80万元。
4. 广告投流:ROI再高也不能说“保分”
新《广告法》明确禁止“保过”“速成”等承诺性用语。抖音信息流里出现一次“30天提30分”文案,广告主与平台各罚20万,账户权重直接清零。
如何提前做合规体检?
自查清单:三分钟定位漏洞
- 主体资质: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是否含“教育咨询”而非“教育培训”?
- 师资公示:教师姓名、教师资格证编号是否在显著位置公示?
- 收费周期:是否超过三个月或60课时?
- 用户协议:是否用14号字体明确告知“无理由退费”流程?
灰产替代方案:合规也能赚钱
学科培训被限后,素质教育、教育信息化、成人职教成为政策鼓励方向。例如:

- 将数学思维课包装成“围棋AI对弈”课程,避开学科监管;
- 为学校提供“双师课堂”软硬件,转型ToB服务商;
- 用“企业内训”名义开设成人Python课,流量成本仅为K12的1/5。
技术合规:如何既用AI又不踩线?
算法备案:从“黑箱”到“透明”
《算法推荐管理规定》要求,涉及用户画像的推荐算法需在网信部门备案。实操中需提交:
- 算法基本原理说明书(非源代码) - 用户标签体系表(脱敏) - 人工干预机制流程图
某在线大班课平台因未备案“学习路径推荐”算法,被责令暂停新用户注册。
数据脱敏:上课录像如何“可用不可见”?
采用联邦学习+边缘计算方案:学生人脸在本地设备完成特征提取,上传云端的是不可逆的512维向量,既满足个性化教学,又规避生物信息泄露风险。
未来18个月的政策预判
教育部2024年工作要点已释放信号:
- 非学科类培训价格监测机制将在北上广深试点,预计2025年全国推广;
- 数字教材国家标准年内出台,PDF、H5、小程序均需符合EPUB3格式规范;
- 教育APP备案系统与工信部“ICP备案”数据打通,未备案APP将直接断网。
最后的生存法则
政策风险本质是商业模式与公共利益的博弈。能活下来的企业通常具备三个特征:

- 现金流健康:不靠预收款扩张,单月退费比例低于5%;
- 技术中立:工具属性强于教育属性,例如“在线教室”比“在线培训”更安全;
- 政策游说能力:参与行业标准制定,如作业帮参与《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管理办法》起草。
当监管成为常态,合规成本就是竞争壁垒。早一步完成整改,就能晚一步被清退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