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要先回答“市场到底有多大”?
任何商业计划的第一步都是确认规模。市场规模决定融资天花板、人才吸引力与退出估值。问自己:全球、全国还是区域?是存量替换还是增量创造?
举例:若做东南亚直播电商,2023年GMV约130亿美元,年复合增速46%,但印尼一国就占55%,这意味着“区域聚焦”比“泛东南亚”更易打透。

需求真伪:用“三问法”过滤伪需求
- 用户是否主动搜索?看百度指数、Google Trends的曲线斜率。
- 是否持续付费?查App Store畅销榜、订阅制SaaS的续费率。
- 是否愿意转介绍?NPS≥30才算健康。
自问:如果停掉补贴,次日留存还能>40%吗?不能就是伪需求。
竞争强度:一张表看清红海与蓝海
| 维度 | 权重 | 打分方法 |
|---|---|---|
| 头部集中度 | 30% | CR4<40%得高分 |
| 资本热度 | 25% | 近一年融资事件<10起得高分 |
| 技术壁垒 | 20% | 专利数、算法精度 |
| 政策风险 | 15% | 牌照、合规成本 |
| 替代品威胁 | 10% | 有无跨赛道降维打击 |
总分>75分可视为蓝海入口,<50分则慎入。
用户画像:从“性别年龄”到“行为切片”
传统画像太粗,用RFE模型(Recency, Frequency, Engagement):
- 最近一次使用是几天前?
- 每月使用几次?
- 每次深度互动时长?
把用户切成高价值/潜力/沉睡/流失四象限,再反推渠道投放ROI。
商业模式:先画“现金流瀑布”
别只谈GMV,画一张现金流瀑布图:

收入 → 平台抽佣 → 支付通道费 → 履约成本 → 营销补贴 → 净现金流
自问:哪一块占收入比>30%?如果是营销补贴,模式就不可持续。
技术趋势:用Gartner曲线定位时点
把目标技术放在“技术成熟度曲线”上:
- 刚过高期望峰值?适合PR造势。
- 进入泡沫破裂低谷?正是低成本布局窗口。
- 走向稳步爬升?需要大规模投入。
例:AIGC在2023年处于爬升期早期,此时做垂直场景应用比做通用大模型更划算。
政策与合规:提前算好“灰色成本”
列一张合规清单:
- 数据跨境:是否需通过安全评估?
- 内容审核:人工+机器成本占收入多少?
- 税务:平台经济税收优惠何时到期?
把灰色成本折算进模型,若净利率仍>15%,再考虑扩张。

财务模型:三张表的“压力测试”
做三情景预测:
- 基准:按历史增速线性外推。
- 悲观:获客成本上涨50%,转化率下降20%。
- 乐观:政策红利释放,ARPU提升30%。
关键指标:现金盈亏平衡点必须在18个月内达到,否则需调整。
退出路径:从Day1就设计估值逻辑
问自己:五年后卖给谁?
- 战略买家:看协同收入倍数,如美团收购摩拜按DAU×ARPU×3倍。
- 财务买家:看EBITDA倍数,SaaS 8-12倍,电商 1-3倍。
- 二级市场:看赛道PS中位数,2023年美股SaaS平均7.8倍。
提前把指标做进KPI,团队才不会跑偏。
实战案例:用上述框架评估“社区团购重启”
市场规模:2024年预计2500亿元,增速放缓至15%,属存量优化。
需求真伪:用户搜索指数同比下降30%,但三四线城市次日留存仍>45%,证明区域需求真实。
竞争强度:CR4=78%,资本降温,政策强监管,得分42分,红海无疑。
商业模式:履约成本占收入22%,补贴占18%,净现金流-5%,需砍掉低效团点。
退出路径:战略买家只剩美团、拼多多,估值按GMV 0.3倍,天花板有限。
结论:除非拥有独家冷链专利或县域政府资源,否则不建议重投入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