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90%的互联网项目会在半年内夭折?
答案:需求不清、预算失控、技术债堆积、运营缺位。

一、需求阶段:把“感觉”当需求,项目注定跑偏
很多甲方在启动会上只会说“我要一个像淘宝那样的”,却**说不出核心用户是谁、盈利模型是什么、上线后三个月必须验证哪些数据指标**。结果开发团队只能凭经验猜,最后验收时一句“这不是我想要的”就让几十万预算打水漂。
- 反面案例:某生鲜电商在PRD里写“页面要高端大气”,结果设计师把首屏做成全屏视频,加载时间8秒,跳出率83%。
- 自救方法:用**用户故事地图**替代形容词,把“高端”拆解成“支付流程不超过3步”“商品图加载≤1.5秒”等可量化指标。
二、预算黑洞:功能堆叠与隐性成本
最常见的死法是**“先做个简单的,后期再加”**。一个客户最初只想做企业展示站,开发到一半突然要加会员系统、在线支付、分销功能,预算从15万滚到70万仍刹不住车。
隐性成本重灾区:
- SSL证书、CDN、短信接口等**第三方服务费**未计入预算
- 微信小程序类目资质审批**时间成本**(教育类需办学许可证)
- 后期因早期架构随意导致的**重构费用**(某社交APP因初期用单体架构,用户过10万后被迫重写微服务,多花40万)
三、技术债:今天省下的每一行代码,明天都会变成雷
外包团队为了赶工期,常把**“能跑就行”**当标准:
- 用明文存储密码(某P2P平台因此被拖库,直接倒闭)
- 前端直接操作DOM而不封装组件,导致后期改一个按钮位置要动200个页面
- 不做接口限流,上线第一天被羊毛党刷垮服务器
技术债的复利效应**:某O2O项目初期为省成本用ThinkPHP旧版,两年后想接入AI推荐算法,发现框架不支持异步任务,最终花双倍时间迁移到Laravel。

四、运营真空:网站上线≠生意开始
见过太多“僵尸站”:功能齐全,但半年内**内容更新为0、外链为0、SEO基础TDK都没写**。某旅游官网上线后老板问“为什么没订单”,运营一查发现连“云南旅游”这个词都没布局。
运营死亡清单**:
阶段 | 常见错误 | 正确姿势 |
---|---|---|
冷启动 | 等自然流量 | 上线前准备20篇长尾关键词文章+5条外链 |
转化 | 按钮颜色凭喜好 | A/B测试用数据说话(某SaaS改按钮文案,转化率从1.2%→4.7%) |
留存 | 注册后无触达 | 设置7天邮件自动化:教程→案例→优惠券 |
五、团队协作:甲方“随时改需求”与乙方“沉默式开发”
最致命的是**信息不对称**:
- 甲方以为“加个直播功能”就是嵌个SDK,实际涉及推流、存储、审核整套系统
- 乙方日报写“完成支付模块开发”,实际仅打通了微信接口,异常处理、对账功能全没做
破局工具**:
- 用**看板工具**(如Trello)把需求拆成≤2天的任务,每日站会对齐
- 合同约定**需求变更阈值**:超过原型20%的功能需重新评估工期和费用
- 设置**“熔断机制”**:连续两次迭代延期超30%即启动项目复盘
六、真实复盘:一个教育类小程序的死亡全记录
背景**:某线下美术机构花35万开发小程序,预期3个月上线,结果拖了11个月最终放弃。
时间线**:
- 第1个月:需求从“课程预约”膨胀到“在线画室+AI评测+家长社区”,未调整预算
- 第3个月:发现微信支付“教育”类目需《办学许可证》,临时改企业支付,导致分账逻辑重写
- 第6个月:测试时发现AI评测接口响应8秒,乙方建议换商业API,甲方嫌贵坚持用开源模型,最终准确率仅42%
- 第11个月:竞品已用低价策略抢占市场,老板决定止损
血的教训**:如果第1个月砍掉AI评测和社区功能,专注把预约+支付跑通,至少能提前5个月上线验证商业模式。
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失败案例?
自检清单**(打印出来贴在会议室):
- 需求文档里是否包含**“不做哪些功能”**的负面清单?
- 预算表是否预留了**20%应急资金**用于第三方认证、资质办理?
- 技术方案是否通过**“如果用户量翻10倍”**的压力测试?
- 运营计划是否在开发第1周就介入(至少准备30天内容库存)?
- 合同是否明确**“需求冻结期”**(如原型确认后7天内可小改,超期按人天计费)?
最后记住:**互联网项目的失败从来不是单一环节的问题,而是需求、预算、技术、运营四条链同时断裂的结果。** 在启动前用上述清单逐项排查,至少能把失败概率从90%降到50%以下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