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互联网基础?
互联网基础指的是支撑全球网络互通的底层技术与标准,包括物理层的光纤、卫星链路,数据链路层的以太网、Wi-Fi,网络层的IP协议,以及传输层的TCP/UDP。这些层级共同构成“协议栈”,让不同厂商的设备可以无缝对话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网络协议有哪些?一张图看懂核心成员
网络协议数量庞大,但日常最常接触的可归纳为四大类:
- TCP/IP: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,网页、邮件、文件传输都靠它。
- UDP:无连接、低延迟,视频会议、在线游戏首选。
- HTTP/HTTPS:Web世界的语言,HTTPS在HTTP之上加入TLS加密。
- DNS:把人类可读的域名翻译成机器可读的IP地址。
互联网应用研究为何离不开协议分析?
自问:为什么研究短视频卡顿,要先抓包看TCP重传?
自答:因为重传率高意味着丢包,而丢包往往与拥塞控制算法或链路质量相关。通过协议层面的分析,才能精准定位是服务器出口带宽不足,还是用户侧Wi-Fi干扰。
IPv4与IPv6:地址危机与升级路径
IPv4地址已枯竭,IPv6拥有3.4×10³⁸个地址,但迁移并非一蹴而就。
- 双栈部署:同一台主机同时运行IPv4/IPv6,逐步过渡。
- NAT64+DNS64:让纯IPv6客户端访问IPv4服务器。
- 应用层检测:优先使用IPv6,失败再回落IPv4,提升体验。
从HTTP/1.1到HTTP/3:性能提升的幕后推手
HTTP/1.1的队头阻塞让浏览器只能串行请求;HTTP/2的多路复用解决阻塞,却仍跑在TCP之上,一次丢包影响所有流;HTTP/3直接换成基于UDP的QUIC协议,把传输层与加密握手合二为一,0-RTT建链让首包延迟降低30%以上。
DNS安全:从劫持到DoH/DoT
传统DNS使用UDP 53端口,明文传输易被中间人篡改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DoH(DNS over HTTPS):把DNS查询封装进HTTPS,绕过运营商劫持。
- DoT(DNS over TLS):在853端口建立TLS隧道,减少解析时延。
- 本地缓存+预取:浏览器提前解析常用域名,降低首屏时间。
CDN如何借助协议优化全球加速?
CDN节点通过Anycast IP把用户请求导向最近机房,再配合:
- TCP Fast Open:省去三次握手往返,节省1 RTT。
- Brotli压缩:比Gzip再省20%体积,提升移动端体验。
- HTTP/3+0-RTT:首次访问即可复用之前会话密钥,降低延迟。
物联网场景下的轻量级协议
设备内存只有几十KB,传统TCP太重,于是出现:
- MQTT:发布/订阅模型,遗嘱消息保证离线通知。
- CoAP:类似REST的UDP版,4字节头部极致精简。
- LwM2M:运行在CoAP之上,支持固件远程升级。
未来展望:协议与AI协同优化网络
谷歌正在试验的TCP-BBR v3把强化学习引入拥塞控制,根据实时带宽与RTT动态调整发送速率;微软的QUIC-AI项目则通过预测用户网络切换,提前建立新链路,减少移动场景下的卡顿率。协议不再是一成不变的“规则手册”,而是自适应、可演化的智能体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