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监管框架:谁在管?管什么?
互联网金融横跨“金融”与“科技”两大领域,监管主体呈现多头并进的特点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央行:负责支付结算、征信、数字货币等基础设施监管;
- 银保监会:对网络借贷、互联网保险、消费金融持牌业务进行审慎监管;
- 证监会:监管股权众筹、基金销售、互联网证券等资本市场活动;
- 网信办、市场监管总局:侧重数据安全、广告合规、反垄断。
二、核心法规清单:企业必须背诵的“红线”
自问:哪些文件决定生死?
自答:以下七部法规几乎覆盖所有业务模式:
- 《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》——P2P备案与限额
- 《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(征求意见稿)》——支付牌照、备付金集中存管
- 《数据安全法》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——数据出境、最小够用原则
- 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》——营销宣传、冷静期、信息披露
- 《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》——直播卖保险必须持牌
- 《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》(资管新规)——打破刚兑、净值化管理
- 《反垄断指南(平台经济领域)》——“二选一”“大数据杀熟”高额罚款
三、常见法律风险场景拆解
场景1:P2P存量清退
问题:平台已停止新业务,出借人仍追债怎么办?
解法:
- 立即向注册地金融局报备清退方案;
- 引入持牌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债权转让;
- 在官网显著位置公示兑付进度,避免“非吸”刑事风险。
场景2:助贷机构与银行合作
问题:助贷机构能否触碰放款资金?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答案:绝对禁止。资金必须由银行直接发放与回收,助贷只能提供获客、风控技术服务,且收费不得与贷款金额挂钩,否则构成变相高利转贷。
场景3:App过度索权
问题:读取通讯录是否违法?
判断标准:
- 是否属于最小必要范围;
- 是否取得用户单独同意;
- 是否在隐私政策中逐项列出使用目的。
四、如何搭建合规体系:四步走
第一步:牌照盘点
列出公司所有业务线,对照监管目录,缺什么补什么。例如做基金销售必须申请《基金销售业务资格证书》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第二步:制度上墙
把外部法规转化为内部制度:
- 反洗钱制度(大额交易监测阈值、可疑交易报告流程);
- 数据分类分级制度(核心数据、重要数据、一般数据分别存储);
- 营销合规审查制度(广告上线前需法务+合规双签字)。
第三步:技术落地
使用隐私计算、区块链存证、API网关限流等技术手段,将制度固化到系统里,避免“人治”。
第四步:压力测试
每季度做一次合规沙盒演练:模拟监管检查、黑客攻击、集体投诉,发现漏洞立即整改。
五、2024年监管趋势预判
- 牌照收紧:地方金融组织将实行总量控制,跨省展业需额外审批;
- 算法透明:信贷风控模型需向监管部门备案,关键参数不得随意调整;
- 跨境数据:赴境外上市必须通过网络安全审查,VIE架构面临穿透式监管;
- 刑事风险前置:公安机关与金融监管部门建立“一案双查”机制,行政违法可直接触发刑事立案。
六、企业自救清单:今天就能做的十件事
- 注销已无实际经营的壳公司,减少被抽查概率;
- 把用户协议中的争议管辖条款改为平台所在地法院,降低应诉成本;
- 对存量App做一次权限扫描,关闭非必要权限;
- 建立7×24小时舆情监测,负面新闻2小时内回应;
- 与合作银行重新签署个人信息共享协议,加入“最小够用”条款;
- 为高管购买董责险,覆盖证券虚假陈述风险;
- 在官网增设金融消费者教育专栏,展示合规形象;
- 聘请外部律师每半年出具一次合规评估报告;
- 对客服进行话术培训,禁止使用“保本”“无风险”等禁用词;
- 建立监管沟通台账,记录每次与监管部门的往来邮件、会议纪要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