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现状:流量红利见顶,传统模式还能撑多久?
过去十年,互联网广告公司依靠流量采买+差价套利活得滋润;如今,CPM单价下跌、iOS隐私政策收紧、品牌预算收缩三重压力叠加,利润被压缩到个位数。自问:继续拼投放规模,还是换一条赛道?答案已经写在财报里——头部代理商营收增速从两位数滑落到负数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未来五年,广告主最愿意为什么买单?
1. 效果可验证的“增长即服务”
品牌不再满足于曝光,他们要GMV、ROI、LTV。因此,广告公司必须:
- 自建数据湖,打通广告、电商、CRM
- 用MMM(Marketing Mix Modeling)替代失效的归因
- 按销售分成收费,与客户利益同频
2. 内容资产的长尾复利
一条短视频的生命周期从7天延长到3年,秘诀在于模块化剪辑+AI二次创作。广告公司需要:
- 签约垂类KOC,沉淀可复用的内容模板
- 训练品牌专属AIGC模型,批量生成千面素材
- 搭建内容资产库,按关键词自动调用
技术栈升级:从“买量”到“造量”
问:没有Cookie,怎么做精准定向?答:第一方数据+上下文语义+联邦学习。
旧技术 | 新技术 | 优势 |
---|---|---|
第三方DMP | CDP+隐私计算 | 合规、可持续 |
人工调价 | 强化学习出价 | 节省人力 |
静态创意 | 动态创意优化DCO | CTR提升 |
组织重构:小而美的“增长工作室”
传统广告公司的金字塔架构正在瓦解,取而代之的是:
- 3人增长小组:策略+技术+创意,直接对利润负责
- 内部赛马机制:同一客户由2个小组并行提案,优胜劣汰
- 利润共享池:项目净利润的30%即时分红,减少人才流失
商业模式创新:从乙方到“联营商”
案例:某代运营公司与DTC品牌成立合资公司,广告公司出技术+流量,品牌出产品+供应链,按净利润五五分成。一年后,该合资公司估值翻了8倍,广告公司首次享受资本溢价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区域机会:下沉市场的“本地化投放”
问:一二线流量贵,哪里还有洼地?答:县域市场的LBS+小程序直购。
打法拆解:
- 用抖音同城+门店POI锁定3公里人群
- 小程序下单,次日达+到店自提双选项
- 复购靠企业微信社群,客服即导购
风险预警:别被“元宇宙广告”割韭菜
VR广告的确酷炫,但现阶段:
- 硬件普及率<5%
- 单用户获客成本>200元
- 无标准化监测
建议:用数字人直播做轻量级试水,投入不超过预算的5%。
落地清单:90天转型路线图
第1-30天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审计现有客户结构,砍掉账期超过60天的项目
- 招募1名数据科学家+1名AIGC训练师
第31-60天:
- 上线私有化CDP,导入近2年投放数据
- 与3个潜力品牌签订对赌协议:ROI>1.8才收服务费
第61-90天:
- 成立内容资产管理部门,制定素材SOP
- 试点县域本地化投放,单城预算10万元
终局思考:广告公司的护城河是什么?
不是技术,不是人才,而是把数据、内容、渠道整合成增长飞轮的能力。当广告主说“预算不是问题,我要确定性增长”时,谁能递上可复制的模型,谁就拿到了下一个十年的船票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