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农机补贴标准到底怎么算?
很多农户最关心的是“买一台拖拉机到底能补多少钱”。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执行“定额补贴+分档补贴”双轨制,以100马力以上轮式拖拉机为例,单台最高补贴5.3万元;而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最高档补贴8.4万元。各省在国家基础上再叠加5%—20%不等,黑龙江、吉林等粮食主产区普遍上浮10%,因此实际到手补贴可能高于国家目录价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补贴目录里哪些机型最吃香?
- 深松整地机:2017年新增“深松+旋耕”复合机型,补贴额度比单一功能机型高15%。
- 秸秆打捆机:为配合禁烧政策,中央财政首次把圆捆、方捆机补贴上限统一提高到4.5万元。
- 植保无人机:虽未被纳入通用类补贴,但浙江、湖南等8省试点单台补贴1—3万元,引爆了当年市场。
农机行业前景如何?需求真的见顶了吗?
疑问:农机保有量已经很高,是不是没有增量了?
答案:需求结构正在从“增量”转向“升级”。
1. 土地规模化倒逼大型化
2017年土地流转率突破35%,100亩以上大户占比提升至17%。大马力、多功能、智能化成为采购关键词,200马力以上拖拉机销量同比增长42%。
2. 作物结构调整带来新机具需求
玉米调减、大豆扩种,直接拉动免耕播种机、大豆专用收获机销量,2017年两类产品分别增长68%和55%。
3. 服务产业化打开第二增长曲线
农机合作社数量突破18.8万个,跨区作业半径从300公里扩展到500公里,“设备+服务”打包模式让老旧设备也能通过租赁产生收益,延缓了市场饱和。
2017年竞争格局:谁在大洗牌?
行业集中度CR5从2016年的38%提升到45%,中国一拖、雷沃重工、中联重科稳居前三,但外资品牌也在加速本土化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约翰迪尔在天津工厂下线了首款针对东北垄作的8行玉米机,价格比进口机型低20%。
- 久保田推出4LZ-4.5半喂入收割机,专攻南方双季稻区,当年销量破5000台。
- 中小企业则通过“差异化+区域深耕”存活,如山东某品牌专注丘陵小型化机具,毛利率反而高于行业平均8个百分点。
用户画像变了:谁在掏钱买农机?
2017年农机购机主体呈现“三化”:
- 年轻化:35岁以下购机者占比首次超过30%,他们更关注智能化终端、远程故障诊断。
- 组织化:合作社、家庭农场占销售额62%,个人散户首次跌破40%。
- 金融化:融资租赁渗透率从2016年的12%飙升至27%,“0首付+3年分期”成为厂商促销标配。
2017年技术风口:智能化与绿色化
政策层面,《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》首次把“智能农机”列为专项,北斗导航、自动驾驶成为展会热点:
- 自动驾驶拖拉机:雷沃在北大荒完成5000亩无人化播种示范,误差小于2.5厘米。
- 国三排放全面切换:2017年4月1日起,所有新售柴油机必须达到国三标准,导致发动机成本上涨8%—12%,但提前布局的企业反而获得溢价。
- 秸秆综合利用设备:打捆、包膜、制粒一体化解决方案成为政府招标加分项,单机补贴可再上浮10%。
出口市场:2017年农机出海新动向
当年全行业出口额98亿美元,同比增长11.4%,亮点集中在:
- 东南亚水稻全程机械化:越南、缅甸对半喂入收割机需求爆发,中国产品份额从35%提升到52%。
- 俄语区大马力需求:哈萨克斯坦政府补贴进口农机,中国180马力以上拖拉机凭借性价比拿下40%份额。
- 非洲“小而美”策略:针对小农户的手扶+配套农具组合包,单套出口价控制在3000美元以内,山东企业一年卖出2.1万套。
2018年展望:补贴会退坡吗?
业内普遍判断,2018年补贴总量不会减少,但结构会进一步向绿色、智能、薄弱环节倾斜:
- 深松机具、保护性耕作设备补贴比例可能再提高5个百分点。
- 传统拖拉机补贴上限或下调5%—8%,倒逼企业升级。
- 植保无人机试点省份有望扩大到15个,单机补贴或降至1.5万元,以量换价。
一句话,“买得早不如买得巧”,紧跟政策与技术节拍,才能在下一轮洗牌中占据主动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