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金融行业企业分析的核心目的
为什么要做金融行业企业分析?核心目的有三点:识别风险、发现价值、制定策略。银行、保险、券商、基金、信托、金融科技公司虽然同处金融赛道,但盈利模式、监管强度、资本结构差异巨大。只有把行业共性、企业个性、宏观变量三者拆开,才能回答“这家公司到底值多少钱、风险有多大、未来三年怎么走”这三个终极问题。

二、金融行业企业分析怎么做:五步落地框架
1. 宏观层:先锁定“利率—监管—经济周期”三角变量
利率:净息差、投资收益、折现率全部围绕利率波动。
监管:巴塞尔协议Ⅲ、偿二代、资管新规直接决定资本补充节奏。
经济周期:GDP、社融、PMI决定不良生成率、保费收入、交易量。
自问自答:为什么2023年券商自营业务普遍好于银行?因为利率下行周期里,券商固收自营久期短、杠杆高,银行却受限于净息差压缩。
2. 行业层:用“牌照—规模—集中度”三维打分
- 牌照:银行>保险>券商>基金>小贷,牌照稀缺性决定估值天花板。
- 规模:资产规模决定议价能力,保险看保费、银行看总资产、券商看净资产。
- 集中度:前五大机构市占率越高,价格战概率越低,ROE越稳定。
3. 公司层:三张报表的“金融语言”翻译
资产负债表:银行看贷款结构、保险看准备金、券商看金融资产。
利润表:银行看净息差、保险看综合成本率、券商看手续费及佣金。
现金流量表:银行看客户存款、保险看保费净流入、券商看客户保证金。
自问自答:为什么保险股的利润波动远大于银行?因为保险准备金折现率随利率变动,而银行资产久期短,利率风险被对冲。
4. 风险层:把“信用—市场—流动性—操作”四张底牌翻出来
- 信用风险:银行不良率、保险信用债持仓、券商两融坏账。
- 市场风险:VaR值、久期缺口、Beta系数。
- 流动性风险:LCR、NSFR、客户资金沉淀率。
- 操作风险:罚单金额、IT系统宕机次数、员工舞弊事件。
5. 估值层:金融股估值的“三把尺子”
PB:适用于银行、保险,核心变量是ROE与可持续增长率。
PE:适用于券商、金融科技,核心变量是盈利波动与Beta。
DDM:适用于保险、银行,核心变量是分红率与长期ROE。
自问自答:为什么招商银行PB长期高于同业?因为零售贷款占比高、不良率低、ROE稳,市场愿意给“溢价”。
三、金融行业企业分析包括哪些内容:一张清单打勾
1. 定量指标清单
- 资本充足率:银行>10.5%、保险>100%、券商>8%。
- ROE:银行>12%、保险>15%、券商>10%。
- 成本收入比:银行<35%、保险<30%、券商<50%。
- 不良率:银行<2%、小贷<5%。
- 赔付率:车险<65%、健康险<85%。
2. 定性指标清单
- 管理层:董事长是否具备监管背景或一线业务经验。
- 战略:零售转型、财富管理、科技投入占比。
- 股东:国资、外资、民营比例,是否带来协同。
- 科技:核心系统是否自研,IT投入占营收比。
- 品牌:零售客户NPS、机构客户复购率。
四、实战案例:拆解一家城商行的企业分析
1. 宏观背景
2023年LPR下调20bp,区域经济复苏弱,监管要求“让利实体”。
2. 行业位置
所在省份城商行CR5=78%,该银行排第三,市占率12%。

3. 财务体检
ROE=11%,低于行业均值13%;不良率=2.3%,高于行业均值1.8%;资本充足率=11.2%,接近监管红线。
4. 风险扫描
房地产贷款占比28%,高于同业15%;客户存款流失率连续两年>5%。
5. 估值结论
当前PB=0.7倍,低于行业中枢1.0倍,但风险溢价未完全反映,合理区间0.6–0.8倍。
五、常见误区与避坑指南
误区1:只看净利润增速,忽视风险加权资产扩张
净利润增长20%,但风险加权资产增长30%,真实ROE反而下降。
误区2:把金融科技公司当成传统金融股估值
金融科技收入来自技术服务费,应使用SaaS的PS估值,而非PB。

误区3:忽视监管窗口指导
2023年银保监会对结构性存款“压量控价”,直接压缩银行负债成本优势。
六、工具箱:提升效率的三类数据源
- 监管披露: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、银保监会行政处罚表。
- 公司公告:年报“管理层讨论与分析”、业绩快报、投资者关系记录。
- 第三方数据:Wind行业分类、同花顺iFinD券商研报、标普全球评级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