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石油行业正站在“双碳”与“能源安全”两条主线的交汇点。面对国际油价波动、新能源替代、国企改革深化,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只有两个:行业到底还有没有成长空间?如果有,钱应该投向哪里?下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拆解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一、中国石油需求见顶了吗?
不会立刻见顶,但结构正在剧烈变化。
- 交通用油: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突破35%,但重卡、航运、航空短期内难以电动化,这部分需求仍将支撑2—3亿吨/年的基本盘。
- 化工用油:乙烯、PX等下游产能扩张,化工用油占比从目前的17%有望升至25%,成为对冲交通用油下滑的“第二增长曲线”。
- 库存与战略储备:国家石油储备二期、三期工程仍在推进,**年均新增储备需求约1500万吨**,为上游提供额外缓冲。
二、上游勘探开发还有利可图吗?
有,但利润重心从“规模”转向“效率”。
- 老油田二次、三次采油技术(聚合物驱、CO₂驱)将采收率从30%提升到45%,**桶油完全成本可压降至45美元以下**,在布伦特70美元/桶的中枢价位下仍能实现30%以上毛利。
- 页岩油成为新变量:鄂尔多斯盆地、准噶尔盆地页岩油地质储量超40亿吨,2025年前有望建成500万吨年产规模,**单桶盈亏平衡点55美元**。
- 政策托底:国家明确“七年行动计划”延长到2030年,勘探费用资本化比例提高,**所得税“三免三减半”继续执行**。
三、炼化产能过剩怎么破局?
“减油增化”+“出口高端化”是两条出路。
传统燃料油利润稀薄,但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缺口巨大:
- 茂金属聚烯烃、POE光伏胶膜料进口依存度>80%,**吨产品毛利可达4000元**。
- 炼厂通过“烯烃轻质化”改造,把成品油收率从60%降到40%,化工品收率提升至35%,**内部收益率可抬升5个百分点**。
- RCEP关税减免后,东南亚对高品质柴油、航煤需求年增5%,**中国炼厂出口配额有望继续放开**。
四、天然气是真蓝海还是伪需求?
是真蓝海,但竞争格局在2025年后会分化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自问:发电、工业、城市燃气三大场景谁增长最快?
自答:发电。气电调峰需求随风光装机激增,**2025年天然气发电装机将达2.2亿千瓦,年均用气增量200亿方**。
进口成本方面:
- 长协与现货比例从7:3调整为5:5,**亚洲JKM与HH价差缩窄至3美元/百万英热以内**。
- 国家管网公司“X+1+X”模式落地,第三方准入窗口期每年开放55天,**LNG接收站利用率有望从42%提升到65%**。
五、新能源冲击下,石油企业如何转型?
“油气+新能源”一体化是现实选择,不是口号。
- 上游企业:利用枯竭油气藏建设地下储氢库、储氦库,**库容成本比盐穴低30%**。
- 炼化企业:千万吨级炼厂配套百万吨级CCUS,**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8%—12%**,同时出售碳排放指标。
- 终端网络:3万座加油站改造为“油气氢电服”综合能源港,**单站年均非油收入可突破500万元**。
六、未来五年投资机会清单
把资金投向“高壁垒、高弹性、高政策红利”细分赛道:
- 非常规油气装备:电驱压裂、井下电动工具国产化率不足20%,替代空间200亿元。
- 高端聚烯烃:mPE、mPP、EAA等产品进口替代率<15%,**每万吨装置投资额约8亿元,IRR>20%**。
- LNG接收站窗口期:国家管网剩余窗口期竞拍价已从0.18元/方涨到0.35元/方,**持有3年IRR可达25%**。
- CCUS-EOR项目:中石化齐鲁石化—胜利油田示范工程内部收益率12%,**碳价>70元/吨即可额外增厚3个点**。
七、风险与对冲策略
自问:最大的黑天鹅是什么?
自答:地缘政治导致油价瞬间跌破40美元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对冲工具:
- 利用上海原油期货做“领口策略”,锁定80%下行风险。
- 在项目投资模型中设置“油价敏感性测试”,**当布伦特低于50美元时自动触发减产或转出口**。
- 与下游化工客户签订“成本加成”长约,**将70%的油价波动转嫁到化工品定价**。
八、结语:把周期变成长坡
中国石油行业不再是“躺赢”的周期股,而是“技术+政策+资本”三轮驱动的复杂赛道。**需求不会消失,只会迁移;利润不会减少,只会重新分配**。抓住上游效率革命、中游化工高端化、下游综合能源港三条主线,就能把传统能源的周期波动熨平成新能源时代的长期复利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