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工行业未来五年会走向哪里?
未来五年,**“双碳”目标、智能制造、供应链重构”**三大变量将重塑整个重工赛道。根据工信部最新规划,到2028年,规模以上重工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要超过85%,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突破70%。这意味着:

- **绿色低碳装备**将成为主流订单入口;
- **数字孪生工厂**从试点走向批量复制;
- **区域化供应链**替代全球化,东南亚与中西部形成新节点。
重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做什么?
第一步不是买软件,而是**“数据资产盘点”**。很多集团拥有十几家工厂,设备品牌杂、年代跨度大,连基础台账都不完整。正确做法是:
- 建立**设备主数据标准**:统一编码、接口、计量单位;
- 用**工业网关**把PLC、DCS、SCADA的实时数据先采上来;
- 在**边缘侧**做清洗,再进入集团级数据湖。
三一重工2023年财报显示,仅数据治理这一项就带来**2.7亿元备件库存优化收益**,证明“先修路再跑车”的逻辑在工业场景同样成立。
为什么MES在重工行业频频失败?
失败率高达60%的核心原因有三:
- **把MES当成IT项目**:没有工艺部门牵头,系统流程与实际工艺两张皮;
- **忽视重型装备的节拍差异**:铸造、锻造、热处理各自为政,标准工时无法统一;
- **过度定制**:为了兼容老旧设备,二次开发占比超过40%,升级即瘫痪。
破局方案是**“轻咨询+微服务”**:先用低代码平台搭出最小可行产品(MVP),跑通一个车间,再横向复制。宝武集团鄂城钢铁通过这种模式,把MES上线周期从18个月压缩到5个月。
工业互联网平台到底该怎么选?
市场上平台超过600家,重工企业只需抓住**“3个70%”**原则:

- **70%以上模型**可直接调用:例如轧机振动诊断、高炉炉温预测;
- **70%以上协议**已预集成:支持西门子、ABB、施耐德主流控制器;
- **70%以上实施案例**在同体量企业落地:避免成为小白鼠。
目前**树根互联、海尔卡奥斯、徐工汉云**在重型装备领域案例最多,但每家侧重点不同:树根擅长后市场服务,卡奥斯强在供应链协同,汉云聚焦设备健康管理。
数字化如何直接产生订单?
答案是**“产品即服务”**模式。以陕鼓动力为例,他们不再单纯卖轴流压缩机,而是提供**“气体能源供应整体解决方案”**。通过设备上云实时监测能耗,按节省的电费分成。2023年该业务板块收入占比已达**38%**,毛利率比传统销售高出11个百分点。
落地路径:
- 在投标阶段就把**“数字孪生交付”**写进技术协议;
- 用**远程运维**降低客户停机损失,形成续约壁垒;
- 积累工况数据后,反向优化下一代产品设计。
中小重工企业没钱没人怎么转?
可以走**“共享数字化”**路线:
- 加入**产业集群级工业互联网平台**:例如泉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,当地政府补贴70%上云费用;
- 采用**“设备租赁+按次付费”**模式:沈阳机床的i5智能机床按小时计费,中小企业无需一次性投入;
- 与**龙头企业共建二级节点**:接入徐工标识解析体系后,江苏海虹精密螺栓厂获得徐工**15%预付款订单**,资金周转效率提升3倍。
数字化转型ROI如何量化?
重工行业建议用**“三率两度”**模型:

- **设备联网率**:关键设备联网数量/总量,目标值≥90%;
- **数据利用率**:用于业务决策的数据量/采集总量,目标值≥60%;
- **模型复用率**:跨工厂调用的工业APP数量/总量,目标值≥50%;
- **库存周转速度**:数字化后年均周转次数提升≥30%;
- **服务响应速度**:远程诊断平均耗时下降≥50%。
中联重科2023年报显示,通过“三率两度”考核,其混凝土机械事业部人均产值从**320万元提升到480万元**,数字化投入回收期缩短至**1.8年**。
最后留给决策者的三个自问
1. 如果明天竞争对手用数字孪生技术把投标方案做成实时3D交互,我们的PPT还能打动客户吗?
2. 当碳足迹成为海外订单的强制门槛,我们能否在72小时内提供从矿石到成品的全流程碳数据?
3. 面对熟练工人持续短缺,是让机器人适应现有产线,还是重新设计适合机器人的工艺流程?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