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为什么现在都在谈建筑工程行业“回暖”?
过去三年,地产暴雷、资金链紧张、项目停工的新闻让不少人谈“建工”色变。但进入2024年,政策端开始密集释放积极信号:

- “三大工程”全面启动:保障性住房、城中村改造、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合计带来约2.8万亿元年度投资;
- 专项债前置发行:一季度已下达额度占全年60%,重点流向市政、产业园、冷链物流;
- 信贷白名单:商业银行对优质房企及总包企业的开发贷、并购贷审批速度明显加快。
二、2024年建筑工程行业的真实景气度到底如何?
用一句话概括:总量恢复、结构分化、盈利承压。
1. 总量恢复:新签合同触底反弹
中国建筑业协会数据显示,2024年1-4月全国建筑业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9.4%,为2021年以来同期首次转正。其中:
- 市政与交通类项目贡献增量超七成;
- 住宅类项目仍下滑,但降幅收窄至-3.8%。
2. 结构分化:谁能吃到蛋糕?
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同步受益,呈现“国进民退、大进小退”:
- 央企/国企订单占比由2021年的62%升至2024年的78%;
- 年产值50亿元以下民营建企破产数量同比增加27%。
3. 盈利承压:毛利率为何还在走低?
虽然量起来了,但价格竞争白热化,原材料端(钢材、水泥)虽有回落,却抵不过人工上涨。2024年一季度上市建企平均毛利率仅7.2%,较2023年同期再降0.6个百分点。
三、哪些细分赛道值得重点关注?
1. 城市更新:从“大拆大建”到“留改拆”
住建部明确2024年再开工改造5万个老旧小区,同步推进“楼道革命”“环境革命”。EPC+O(设计采购施工运营一体化)模式成为主流,具备运营能力的企业可获得长达8-10年的稳定现金流。

2. 新能源基建:光伏屋顶、储能电站、充电桩
“双碳”目标下,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仍在加速。仅2024年,国家电网计划新建充电桩12万个,带动配套土建、机电安装市场规模超1200亿元。
3. 装配式建筑:渗透率突破30%
2025年目标渗透率要达到40%,当前华东、华南部分省市已提前完成。PC构件、钢结构、模块化集装箱三大技术路线中,模块化酒店、医院因可复制性强,订单增长最快。
四、想入场?先回答这五个灵魂拷问
Q1:没有背景的小公司还能拿到项目吗?
可以,但必须错位竞争:专注央企不愿做、做不好的“小而美”项目,比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、光伏车棚、学校体育馆改造。通过联合体投标或分包方式切入,再逐步积累业绩。
Q2:垫资压力会不会压垮现金流?
2024年起,多地推行过程结算:按月或按节点支付80%进度款,竣工后6个月内完成审计。选择政府专项债或政策性银行资金覆盖的项目,回款周期可缩短30%以上。
Q3:BIM、智慧工地是必须投入吗?
对于投标政府项目,BIM等级证书已成门槛;民营地产项目则看甲方需求。建议采用轻量级SaaS订阅,单项目成本控制在5万元以内,即可满足可视化交底、进度模拟需求。

Q4:证书还值钱吗?一级建造师饱和了吗?
房建专业确实趋近饱和,但市政、水利、港航仍缺证。2024年水利方向挂靠费逆势上涨至6-8万元/年,且人证合一现场履职补贴每月额外增加3000-5000元。
Q5:转行做全过程咨询可行吗?
全过程咨询收费一般为工程造价的1.5%-3%,远高于传统监理0.8%-1.2%。难点在于资质+人才+案例三位一体,建议先与甲级设计院成立合资公司,共享资质与专家库。
五、2024-2026年建筑工程行业三大预判
- 央企集中度继续提升:前二十强建企市场份额有望突破55%,地方国企通过并购民营特级资质企业完成“补短板”。
- 绿色建材强制推广:2025年起,政府投资项目将全面采用绿色建材认证产品,催生千亿级绿色供应链市场。
- 数字孪生城市试点扩容:从雄安新区、苏州工业园区扩展到所有副省级城市,带动BIM+GIS+IoT融合型人才缺口超30万人。
六、给不同角色的行动清单
对施工方
- 立即梳理在手合同,优先保政府专项债、政策性银行贷款项目;
- 建立“小班组+专业分包”弹性用工池,降低固定人力成本15%以上。
对材料供应商
- 与央企签订年度集采协议,锁定价格浮动±5%区间;
- 在长三角、珠三角布设前置仓,缩短交货周期至48小时。
对求职者
- 考取市政/水利一级建造师或注册监理工程师(水利工程方向);
- 掌握Revit+Navisworks+Python二次开发,薪资溢价可达30%-50%。
建筑工程行业正在走出“至暗时刻”,但游戏规则已彻底改变。谁能快速适应资金更稳、技术更精、运营更长的新常态,谁就能在下一轮周期中占据先机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