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全球光纤市场容量到底有多大?
**约4.3亿芯公里**。 根据CRU(英国商品研究所)的年度追踪,2017年全球光纤出货量首次突破4亿芯公里,同比增长14.7%。其中,中国市场独占2.85亿芯公里,占比66%,继续扮演“超级引擎”角色。北美与欧洲分别贡献0.42亿与0.38亿芯公里,增速保持在8%左右,而印度、巴西等新兴市场则以25%以上的增幅快速追赶。 ---需求井喷背后的三大推手
- **4G深度覆盖+FTTH全面铺开** 中国三大运营商在2017年新增FTTH端口1.8亿个,直接拉动光缆需求1.1亿芯公里。 - **数据中心“东数西算”雏形** 北美云巨头新建超大型数据中心超过90座,内部叶脊架构升级带来**多模OM4光纤**需求翻倍。 - **5G预商用提前备货** 虽然5G正式牌照未发,但中移动、Verizon已提前部署前传光缆,仅C-RAN场景就消耗了800万芯公里。 ---供给侧:预制棒缺口如何影响价格?
**预制棒缺口高达20%**。 全球能稳定量产大尺寸预制棒的企业不足10家,2017年有效产能仅3.5万吨,而需求端达到4.2万吨。 - **价格传导链**:预制棒→光纤→光缆,每短缺1吨预制棒,最终减少约3.3万芯公里光缆供应。 - **中国反倾销效应**:商务部对美日棒材征收反倾销税后,进口棒材成本上涨18%,推动国内棒-纤-缆一体化企业(如长飞、亨通)毛利率提升3~5个百分点。 ---技术迭代:G.654.E与超低损光纤的商用元年
- **G.654.E**:2017年三大运营商集采首次纳入该标准,衰减系数降至0.15dB/km,适用于400G超长距传输。 - **超低损光纤**:烽火、中天推出的ULL系列,通过纯硅芯工艺将衰减控制在0.14dB/km,直接节省中继站建设成本**每百公里约200万元**。 ---区域战场:中国、印度、东南亚的“三国杀”
- **中国**:集采价跌至65元/芯公里,但规模效应摊薄成本,龙头净利率仍保持9%。 - **印度**:Jio一年内铺设35万公里光缆,进口依存度从70%降至45%,本土厂商Sterlite产能扩张200%。 - **东南亚**:泰国True、越南VNPT启动FTTH招标,总需求达1200万芯公里,中国厂商凭借价格优势拿下60%份额。 ---2017年光纤行业核心数据速览
| 指标 | 数值 | 同比 | |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|--------| | 全球光纤出货量 | 4.3亿芯公里 | +14.7% | | 中国FTTH用户 | 2.94亿户 | +38% | | 北美数据中心投资 | 180亿美元 | +22% | | 预制棒均价 | 160美元/公斤 | +12% | | 全球光缆贸易量 | 1.1亿芯公里 | +9% | ---未来三年,哪些变量会改写格局?
- **5G毫米波部署**:高频段将催生**密集前传网络**,预计新增光纤需求1.5亿芯公里。 - **硅光子集成**:Intel 100G PSM4模块若大规模商用,可能削弱部分短距多模光纤需求。 - **贸易壁垒升级**:美国拟对含中国光纤的下游产品加征关税,或导致东南亚成为转口枢纽。 ---企业如何抓住2017年的窗口红利?
1. **锁定预制棒产能**:与信越、长飞签订三年长协,对冲价格波动。 2. **布局海外EPC**:借“一带一路”政策,以总包模式输出光缆+施工服务,毛利率比单纯卖缆高8~10个点。 3. **研发海洋特种缆**:全球海缆升级周期启动,2017年跨太平洋项目招标量达7万公里,**高毛利蓝海**。 ---自问自答:为什么2017年被称作光纤行业的“黄金拐点”?
**答:需求端爆发与供给端瓶颈首次同步出现,导致量价齐升。** 过去十年光纤行业经历了两轮周期:2009-2011年由3G驱动,2013-2015年由4G驱动,但这两轮都伴随产能过剩。2017年不同,预制棒短缺让“价格战”戛然而止,而5G、数据中心、FTTH三驾马车同时加速,行业首次实现**健康盈利**。 ---尾声:留给后来者的入场券
2017年的光纤赛道已不再是“谁都能上车”。没有棒材自供能力、没有海外认证、没有技术迭代储备的玩家,只能在65元/芯公里的红线边缘挣扎。而手握**G.654.E专利、海外EPC资质、预制棒长协**的三张王牌,才有资格分享下一轮5G基建的万亿盛宴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