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,中国白酒行业经历了“量价双杀”的阵痛:规模以上企业总产量同比下降,终端零售价普遍松动,渠道库存高企。面对这一局面,从业者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“销量为何下滑”以及“怎样把下滑的盘子重新做大”。下面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拆解两大核心疑问,并给出可落地的逆势增长策略。

销量为何下滑?三大结构性矛盾浮出水面
1. 政务消费断崖式萎缩,高端酒首当其冲
**“三公”经费持续收紧**,政务宴请、国企年会等场景几乎消失,茅台、五粮液等千元价格带产品销量锐减。过去靠“关系营销”就能出货的经销商,突然发现自己手里压了大批高价库存。
2. 消费升级≠价格升级,大众酒陷入“低价陷阱”
消费者开始追求“性价比”而非“面子工程”。**50-100元价位带成为厮杀红海**,区域品牌用“买一赠一”打价格战,导致行业平均毛利率跌破30%。
3. 渠道库存堰塞湖:压货模式走到尽头
传统“厂家→经销商→终端”的层层压货模式,在需求萎缩时暴露致命缺陷。**某省代透露,2016年初仓库里还有2014年的老货**,终端动销慢,资金回笼困难,反过来又抑制了新品的打款意愿。
---如何逆势增长?四条实战路径拆解
路径一:砍掉“伪高端”,做深次高端价格带
问:高端卖不动,降价会损害品牌吗?
答:直接降价等于自杀,但可以用“产品迭代”曲线救国。
• **推出375ml小瓶装**:把500ml飞天茅台的单价从千元级降到600元档,既保住品牌调性,又降低消费门槛。
• **开发文创纪念酒**:2016年某品牌推出“故宫联名款”,定价699元,限量发售,结果首批5万盒48小时售罄。
路径二:餐饮终端“场景化”动销,把喝酒变“玩酒”
问:餐饮渠道费用高,怎么投才不亏钱?
答:从“陈列费”转向“体验费”。
• **设置“调酒DIY”专区**:在火锅店提供基酒+气泡水+水果套餐,消费者自己调配,单桌酒水消费提升40%。
• **绑定夜宵经济**:针对小龙虾、烧烤场景推出“冰饮喝法”,2016年武汉试点区域销量同比增长65%。

路径三:数字化改造渠道,把库存搬到线上
问:经销商抵触电商怎么办?
答:用“线上拼团+线下自提”模式,把经销商变成前置仓。
• **微信小程序“附近酒库”**:消费者线上下单,系统自动分配就近烟酒店配送,经销商每单抽成8%,比传统批发利润高3个点。
• **扫码红包反向控货**:瓶盖内二维码设置“再来一瓶”,中奖者需到原购买门店兑换,直接拉动复购。
路径四:用户资产沉淀,从“卖酒”到“卖会员”
问:白酒消费低频,怎么做会员体系?
答:把“喝酒的人”变成“藏酒的人”。
• **老酒银行计划**:消费者每买一瓶酒,可存入品牌官方酒窖,3年后免费提取,期间可随时在二手市场挂牌交易。2016年某品牌通过此模式锁定3万高净值用户。
• **品鉴师认证**:邀请KOL参加线下盲品培训,通过考核者获得“品牌品鉴官”证书,带动其粉丝群体消费。
2016年真实案例:某区域酒企的“翻盘剧本”
背景:山东某县级酒厂,2015年库存积压800吨,现金流断裂边缘。
动作拆解:
1. **产品线瘦身**:砍掉12款滞销SKU,集中资源做1款“39度典藏版”,定价168元切入婚宴市场。
2. **婚宴场景爆破**:与县内20家婚庆公司合作,推出“买酒送婚车”套餐,半年内婚宴市场占有率从5%飙升至35%。
3. **村长分销制**:每个村招募1个“酒村长”,负责红白喜事团购,佣金10%,2016年村级渠道贡献销量占比达42%。
结果:**2016年营收同比增长120%,库存降至200吨,现金流回正。
给从业者的三个“反常识”提醒
提醒1:别急着全国化,深耕一个县可能更赚钱
某品牌用“一县一策”打法,在江苏丰县做到年销售额5000万,净利润率比省级代理商高15%。
提醒2:年轻人不喝白酒?错,是你不会“翻译”白酒
把52度酒做成“shot杯+柠檬盐”的喝法,2016年成都酒吧渠道销量增长300%。

提醒3:别迷信电商爆款,线下烟酒店仍是压舱石
2016年酒类电商渗透率仅8%,但烟酒店贡献了60%的即时消费场景。
2016年的行业寒冬,本质上是过去“高增长掩盖低效率”的清算。谁能率先解决库存、场景、用户三大痛点,谁就能在下一轮复苏中抢到门票。答案从来不是“更便宜的酒”,而是“更聪明的卖法”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