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疗耗材采购流程到底怎么走?
医院或诊所想要顺利拿到合规、性价比高的耗材,必须先把流程拆成需求评估、供应商筛选、合同谈判、验收入库、付款结算五大环节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需求评估:临床科室根据手术量、床位周转率提出季度需求,设备科再依据库存周转天数进行二次审核。
- 供应商筛选:先查国家医保编码、再比历史供货及时率、最后看不良事件通报记录,三步缺一不可。
- 合同谈判:把“价格梯度+年度返利+紧急供货承诺”写进同一条款,避免后期扯皮。
- 验收入库:高值耗材必须扫码UDI,现场核对批号、效期、温控记录,缺一即拒收。
- 付款结算:采用“30%预付款+60%到货验收+10%质保尾款”的分段式付款,降低资金风险。
高值耗材如何管理才能不踩雷?
高值耗材单价动辄数千元,一旦管理失控,直接拉低医院运营效率。自问自答三个高频难题,帮你避开常见坑。
Q1:高值耗材“零库存”真的可行吗?
可行,但前提是供应商寄售+院内智能柜双管齐下。
- 供应商把货放在医院智能柜,物权仍属供应商,医院只在实际消耗后结算。
- 智能柜实时回传库存数据,效期低于30天自动预警,避免过期报废。
- 手术结束剩余耗材可立即退柜,系统同步冲减库存,实现“账实相符”。
Q2:UDI追溯系统怎么落地?
分三步走:
- 扫码入库:高值耗材拆箱即用PDA扫UDI码,自动抓取产品名称、规格、批号。
- 术中绑定:护士在手术清点单上再次扫码,把耗材与患者住院号一对一绑定。
- 术后上报:不良事件发生时,通过UDI一键追溯到具体批号,48小时内完成药监局上报。
Q3:如何避免“二次议价”被审计盯上?
核心是把价格谈判前置。
- 招标阶段就锁定“价格+折扣+返利”三件套,合同条款里写明“任何阶段不再二次议价”。
- 设置“价格联动机制”,当原材料涨跌超过±5%时才触发调价,且需双方书面确认。
- 所有谈判记录、邮件、会议纪要归档保存,至少留痕五年,随时应对飞行检查。
2024年医疗耗材行业三大趋势
看懂趋势,才能提前布局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带量采购范围继续扩大
骨科脊柱、电生理、人工晶体等高毛利品类已纳入国采,平均降价82%。经销商利润空间被压缩至8%-12%,转型为配送服务商是唯一出路。
DRG/DIP支付改革倒逼精细化管理
医院为控费,开始按病种核算耗材成本。“可收费”与“不可收费”耗材分类目录成为科室绩效核心指标,医生用货前先算盈亏。
国产替代进入深水区
心脏支架、超声刀头、人工关节等已实现国产率超70%。下一步,高端生物膜、可吸收钉、神经介入导管将成为国产攻坚重点,资本加速涌入。
如何挑选靠谱的耗材供应商?
一张表看懂关键维度:
评估维度 | 权重 | 打分标准 |
---|---|---|
国家医保编码覆盖率 | 25% | ≥95%得满分,每低1%扣2分 |
省内24小时到货率 | 20% | ≥98%得满分,每低1%扣3分 |
不良事件通报次数 | 20% | 近一年0次得满分,每增加1次扣5分 |
账期接受度 | 15% | 接受≥90天账期得满分,每缩短10天扣3分 |
技术支持响应时间 | 10% | ≤2小时得满分,每增加1小时扣2分 |
退换货政策 | 10% | 无条件退换得满分,附加条件酌情扣分 |
医院内部如何建立耗材管理闭环?
用“PDCA”循环把漏洞堵死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Plan:年初制定高值耗材目录,明确各科室年度使用上限。
- Do:术中扫码消耗,数据实时回传HIS系统,自动扣减预算。
- Check:每月对比“实际消耗量”与“预算量”,偏差>10%即触发预警。
- Act:对超标科室进行绩效扣减,并约谈负责人,必要时调整目录。
写在最后
医疗耗材行业正在经历“降价、控量、强监管”的三重挤压,采购流程必须透明化,高值耗材管理必须精细化。只有把UDI、智能柜、带量采购、DRG支付四张牌组合打,才能在微利时代活下来,并且活得更好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