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天然气价格为何忽高忽低?
过去三年,欧洲TTF现货价从每兆瓦时20欧元飙升至最高340欧元,又迅速回落至40欧元区间。驱动因素可以拆成三条主线:

- 地缘冲突:俄乌战争导致俄气对欧管道流量骤降九成,欧洲被迫转向现货LNG,推高了全球溢价。
- 极端天气:2022年北半球酷暑与2023年暖冬交替出现,库存提前拉满或紧急补库,放大价格波动。
- 金融溢价:对冲基金在2022年三季度集中做多TTF,持仓量一度占未平仓合约的38%,投机盘放大了基本面缺口。
二、未来五年全球供需缺口到底有多大?
IEA与Rystad给出两套数据,看似矛盾,实则口径不同。
2.1 IEA基线:2028年过剩400亿立方米
IEA假设全球GDP年均增长2.6%,中国天然气需求年增3%,欧洲年降1.5%,则2028年全球LNG液化能力较需求多出一条年产1400万吨的生产线。
2.2 Rystad激进:2027年缺口900亿立方米
Rystad把亚洲新兴经济体煤改气进度提前一年,并下调美国新增液化项目投产率至65%,结论截然不同。
谁更可信?取决于美国项目FID(最终投资决定)能否按期落地。目前美国待建液化产能中,只有Calcasieu Pass二期与Plaquemines一期已拿到EPC合同,其余仍卡在环保诉讼。
三、中国需求还会爆发式增长吗?
2023年中国表观消费量3640亿立方米,同比反弹7.6%,但较2019—2021年均速放缓一半。

3.1 工业燃料:边际增量有限
钢铁、陶瓷、玻璃三大用气行业开工率已接近85%,继续以气代煤受制于成本。按照当前4500元/吨的焦煤与3.5元/方的管道气比价,只有当气价跌破2.8元/方,经济性才重新占优。
3.2 发电领域:调峰角色明确
到2025年,全国燃气发电装机将突破1.4亿千瓦,但年利用小时数被新能源压缩至2500小时以下,用气量仅比2023年增加120亿立方米。
3.3 城市燃气:人口与价格双约束
城镇化率已接近66%,新增居民接驳数逐年递减;同时居民阶梯气价改革进入深水区,若第三档价格上调20%,可抑制5%的季节峰谷差。
四、欧洲摆脱俄气后,全球贸易流向如何重塑?
2021年欧洲进口俄气1550亿立方米,2023年降至140亿立方米,缺口由三大来源填补:
- 美国LNG:2023年对欧出口量首次突破600亿立方米,占美总出口量67%。
- 卡塔尔长约重启:2024—2027年将有合计2200万吨/年的新长约启动,其中70%目的地为欧洲。
- 中国转售:2023年中国买家转售LNG现货140船,约100亿立方米,主要流向欧洲与南亚。
贸易路径平均运距因此拉长2300海里,直接推高运费。2024年一艘17.4万方LNG船日租金已升至18万美元,较疫情前翻倍。
五、美国LNG真能无限增产吗?
美国本土48州干气产量在2023年11月首次突破1050亿立方英尺/日,但瓶颈在液化端而非井口。
5.1 环保诉讼
Calcasieu Pass二期因湿地保护问题被地方法院叫停,项目方已上诉至第五巡回法院,若败诉将推迟至2027年后投产。
5.2 劳动力短缺
美国海湾地区熟练焊工缺口约1.2万人,导致模块化建造周期从24个月拉长至30个月。
5.3 融资收紧
2023年四季度,美国银行对未签约LNG项目的开发贷利率已升至SOFR+450bp,较2022年初上浮200个基点。
六、价格中枢会回到“便宜气”时代吗?
答案是否定的。即使2025年后全球供应宽松,边际成本已结构性抬升:
- 美国二叠纪盆地盈亏平衡井口气价从2020年的1.8美元/MMBtu升至2024年的2.9美元/MMBtu。
- 卡塔尔North Field East扩建项目完全成本约4.2美元/MMBtu,较2010年RasGas项目高出一倍。
- 欧洲碳价若维持70欧元/吨以上,将为气电提供长期溢价。
综合多家投行模型,2025—2029年TTF远期曲线中枢落在55—65欧元/MWh,对应亚洲JKM约12—14美元/MMBtu,比2016—2020年均值高40%—60%。
七、企业如何对冲未来五年的价格波动?
对于年用气量超过1亿立方米的大型工业用户,可采取“三锁”策略:
- 锁量:与上游签订“照付不议”长约,覆盖基础负荷70%。
- 锁价:通过JKM/TTF掉期将浮动价转为固定价,期限不超过三年,避免远期曲线失真。
- 锁汇:若采购美元计价LNG,同步买入美元兑人民币远期合约,对冲汇率敞口。
中小用户则可借助交易所推出的“天然气价差期权”,以较低权利金锁定极端行情下的采购成本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