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资管理公司靠什么赚钱?
很多人把“管理费”当成唯一答案,其实那只是冰山一角。真正的盈利模型是“三层叠加”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固定管理费:按管理规模AUM的0.5%–2%年收,旱涝保收。
- 业绩提成:达到约定门槛后,提取超额收益的10%–20%,牛市里才是利润发动机。
- 增值服务:并购顾问、FOF孵化、家族办公室定制,毛利率高达60%以上。
行业前景到底好不好?
答案是:结构性机会远大于总量风险。
资金端:谁在持续流入?
- 养老金第三支柱:税延型个人养老金落地,每年新增规模或超3000亿元。
- 高净值人群:可投资资产1000万以上人群年复合增速12%,且更愿交给专业机构。
- 外资配置:MSCI中国指数权重提升,被动+主动资金双线流入。
资产端:哪些赛道最吸金?
- 硬科技:半导体、工业母机、商业航天,单笔基金规模从10亿级跃升至百亿级。
- 绿色能源:碳中和基金两年募资破5000亿,IRR中位数18%以上。
- 困境资产:地产纾困、地方AMC合作,折扣率3–5折,退出周期3–4年。
竞争格局:头部虹吸还是中小逆袭?
行业呈现“哑铃型”分化:
- 头部机构:前5%的管理人拿走55%的资金,品牌、历史业绩、渠道深度构成护城河。
- 精品店:聚焦单一赛道(如医疗天使、Pre-REITs),以超高IRR换规模。
- 腰部困境:募资周期拉长至18个月,LP要求“双GP+跟投”才肯出手。
监管风向:哪些红线不能碰?
2024年起,三大新规重塑游戏规则:
- 私募条例升级:募集阶段必须录音录像,违规罚款上限从3万提至100万。
- 净值化管理:所有产品需按市值法估值,通道类“明股实债”模式终结。
- 外资准入放宽:QFII可投私募证券基金,但需穿透披露最终投资者。
如何挑选靠谱的投资管理公司?
把尽调拆成“四张表”:
- 团队表:核心成员是否经历过完整牛熊周期?跳槽频率是否低于3年?
- 业绩表:看“毛收益”更要看“净收益”,扣除费用后IRR是否仍超行业中枢?
- 风控表:单一项目仓位是否超过基金规模20%?有无独立托管+券商外包估值?
- LP构成表:若单一LP出资超50%,赎回时可能引发流动性踩踏。
未来五年的三大变量
变量一:AI投研 量化私募已用NLP处理8000份年报/天,主观投资机构若滞后,信息折价将扩大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变量二:退出渠道 北交所“直联机制”让优质项目18个月可IPO,Pre-IPO轮估值溢价或压缩至1.5倍。
变量三:费率战 被动产品费率跌破0.15%,倒逼主动管理机构用“业绩对赌”留住客户。
自问自答:现在入行晚不晚?
问:行业集中度已高,新人是否没机会? 答:细分赛道永远有窗口。例如,2023年成立的某家专注“退役光伏组件回收”基金,首关规模5亿,LP全是组件大厂,两年估值已翻三倍。
问:需要考哪些证书? 答:基金从业资格是底线,CFA三级+CPA组合在募资时能提升LP信任度,尤其政府引导基金。
问:个人投资者如何分一杯羹? 答:若资金量<100万,优先考虑FOF或公募REITs;若>300万,可跟投单一基金,但务必拿到侧袋条款(防止问题资产拖累整体赎回)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