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行业壁垒到底是什么?
行业壁垒,通俗讲就是“别人想进来却进不来,想出去又舍不得走”的那堵墙。它可以是看得见的资金、牌照,也可以是看不见的品牌、技术、渠道。 自问:为什么同样做咖啡,星巴克能卖三十块,而楼下小店只能卖十块? 自答:因为星巴克用品牌、选址、供应链三道墙把竞争者挡在外面。

二、最常见的五类壁垒拆解
1. 资金壁垒:烧钱的游戏
- 典型行业:半导体、航空、新能源汽车整车
- 衡量指标:单条产线投资额、盈亏平衡产能利用率
- 突破思路:政府补贴+产业基金+分阶段建厂,先把产能爬坡曲线拉平
2. 牌照壁垒:官方发的“门票”
- 典型行业:支付、烟草、血液制品
- 衡量指标:牌照数量、审批周期、续牌条件
- 突破思路:并购存量牌照、与持牌方成立合资、曲线申请试点资质
3. 技术壁垒:专利墙与know-how
- 典型行业:创新药、光刻机、工业软件
- 衡量指标:专利引用次数、核心算法迭代周期、技术团队流动率
- 突破思路:高校联合实验室、海外技术并购、开源社区“借脑”
4. 规模壁垒:越大越省
- 典型行业:快递、商超、云计算
- 衡量指标:单票成本、SKU周转天数、服务器利用率
- 突破思路:区域高密度覆盖→全国网络效应→数据反哺优化
5. 品牌壁垒:心智占位
- 典型行业:奢侈品、婴幼儿奶粉、高端白酒
- 衡量指标:品牌溢价率、复购率、NPS值
- 突破思路:细分人群情感营销、创始人IP化、限量联名制造稀缺
三、如何系统评估某一赛道的壁垒高度?
Step1 绘制“进入-退出”矩阵
把行业内所有玩家按“进入成本”与“退出损失”两个维度画四象限:
高进入+高退出:壁垒极高,如晶圆厂;
高进入+低退出:烧钱但可抽身,如共享单车;
低进入+高退出:看似门槛低,实则重资产套牢,如加盟奶茶店;
低进入+低退出:真正红海,如代购。
Step2 量化“五力”再打分
借用波特五力模型,给每个力量设置权重与评分:
- 现有竞争者强度(价格战频次)
- 潜在进入者威胁(资本热度)
- 替代品威胁(技术迭代速度)
- 供应商议价能力(核心零部件集中度)
- 客户议价能力(大客户占比)
得分越低,说明该方向壁垒越高。
Step3 动态跟踪“政策窗口”
政策是壁垒里最不可控的变量。举例:电子烟2022年新规落地前,渠道商疯狂囤货;新规一出,无生产许可证的品牌瞬间出局。 自问:怎样提前捕捉政策拐点? 自答:盯紧部委征求意见稿、行业协会闭门会议纪要、龙头企业的合规招聘JD。
四、中小企业突破壁垒的四种实战打法
打法一:单点极致,撕开缺口
案例:某国产GPU初创,放弃游戏卡红海,专攻“AI推理专用芯片”,在FP16精度上做到能效比超英伟达30%,先拿安防大单再反哺生态。
打法二:场景下沉,错位竞争
案例:社区团购初期,巨头在一二线城市厮杀,某区域团队直接扎进县级市,用“团长即门店”模式把履约成本降到1.2元/单,巨头根本打不进来。

打法三:生态卡位,借力打力
案例:国产操作系统厂商,早期无力挑战Windows,于是绑定国产CPU、办公软件、打印机驱动做“党政封闭生态”,先活下来再迭代。
打法四:资本叙事,时间换空间
案例:造车新势力通过“软件定义汽车”故事拉高估值,用股市融到的钱补上规模制造的资金缺口,把传统车企的“规模壁垒”拖进自己的节奏。
五、投资人视角:如何识别“伪壁垒”?
红旗信号清单
- 技术专利全是实用新型,没有一件核心发明
- 牌照依赖地方关系而非国家统一标准
- 规模效应临界点远高于市场容量,永远达不到
- 品牌靠流量投放,停投即销量断崖
- 政策补贴占利润50%以上,且补贴逐年退坡
六、未来五年,哪些壁垒正在被削弱?
云计算:开源软件+白牌硬件让IaaS门槛降低,价格战从云主机烧到数据库。
新能源汽车:电池技术路线多元,磷酸铁锂打破三元垄断,供应链不再卡脖子。
医药:医保集采把渠道利润打掉,销售驱动的“伪创新药”壁垒消失。
跨境电商:海外仓共享、SaaS建站普及,独立站不再是大卖家专属。
七、给创业者的最后三句话
1. 壁垒不是护城河,而是护城河+动态炮台的组合,要持续升级。
2. 与其研究怎么翻别人的墙,不如先想清楚自己砌墙的材料够不够硬。
3. 政策、技术、资本三股风,顺风时加紧筑墙,逆风时提前找船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