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加医疗(Internet+Healthcare)已经从“概念”走向“落地”,但普通创业者、投资人、医生乃至患者,仍然最关心两件事:它到底能做多大?钱从哪儿赚?下面用自问自答的方式,把这两个问题拆透。

一、互联网加医疗市场前景如何?
1. 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?
国家卫健委公开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医疗健康支出已突破8.3万亿元,其中数字化相关支出占比约7.8%,对应约6500亿元。Frost & Sullivan预测,到2027年这一比例将升至15%,对应1.8万亿元。换算下来,年复合增长率(CAGR)保持在20%以上。
2. 政策到底在“推”还是“管”?
很多人担心监管趋严会压缩空间。其实,政策主线是先规范后加速:
- 2022年《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》落地,把“首诊不准线上”写死,但也首次明确复诊、慢病续方、处方流转的合法性。
- 2023年《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》生效,对网售处方药实行“白名单+电子处方”,堵住了灰色进口,却放开了合规增量。
一句话:门槛抬高,玩家减少,但单用户价值(ARPU)提升。
3. 用户习惯真的养成了吗?
QuestMobile报告显示,2023年12月互联网医疗月活用户1.94亿,同比净增3200万;其中40岁以上人群占比首次过半。这意味着:
- 慢病管理需求爆发;
- 支付能力更强;
- 对线上信任度提升。
结论:用户教育期已过,进入付费转化期。

二、互联网医疗盈利模式有哪些?
1. 在线问诊:从“挂号费”到“会员订阅”
早期平台靠单次问诊抽佣,客单价低、复购差。现在主流做法是“年度会员+家庭医生”:
- 平安健康:799元/年,含12次专科视频问诊+无限次图文;
- 微医:699元/年,绑定三甲医院副主任及以上医生。
会员制把LTV(用户生命周期价值)从单次50元拉到年均700元,毛利率提升到60%以上。
2. 药品电商:处方外流的最大受益者
处方外流规模2023年约1800亿元,线上渠道占35%。盈利点有三:
- 进销差价:平台统一采购,平均毛利18%—25%;
- 配送服务费:冷链药品每单加收6—12元;
- 广告位:OTC品牌竞价排名,CPM可达80—120元。
典型案例:京东健康2023年药品收入462亿元,占总营收54%。
3. 健康管理SaaS:向保险公司和药企收费
把慢病监测、用药依从、饮食运动数据打包成“数字化疗法(DTx)”,卖给B端:

- 保险公司:用数据做精准定价,降低赔付;
- 药企:拿到真实世界证据(RWE),加速新药上市。
收费模式:
- License费:一次性50万—200万元;
- 按人头年费:每例患者300—800元/年。
代表企业:智云健康、妙健康。
4. 远程影像与AI辅助诊断:医院“降本”刚需
基层医院缺影像科医生,AI读片成为刚性采购:
- 肺结节CT:AI灵敏度95%以上,单例收费30—50元;
- 冠脉CTA:AI后处理时间从40分钟缩到5分钟,医院愿意按每例200元外包。
盈利模式:
- 按次分成:平台与医院3:7;
- 设备租赁:每月2万—5万元,三年回本。
5. 商业健康险:从“卖保单”到“做服务”
传统健康险赔付率居高不下,互联网医疗通过前置干预降低风险:
- 众安保险:推出“步步保”,用户每日步数达标可减免保费,赔付率下降8个百分点;
- 泰康在线:与微医合作,投保即送全年线上复诊,续保率提升20%。
盈利公式:保费收入 + 健康管理服务费 – 医疗支出 = 综合利润。
三、创业者如何切入?三个实战路径
1. 垂直病种切入:先打透再横向
选择患者基数大、复诊频次高、标准化程度高的病种:
- 糖尿病:国内患者1.4亿,每月需测血糖4—8次;
- 银屑病:生物制剂年花费6万—10万元,患者支付意愿强。
打法:先做“线上处方+药品直邮”,再叠加营养师/皮肤管理师服务,提高客单价。
2. 基层医疗赋能:做“时间的朋友”
县域医院缺人、缺设备、缺品牌,互联网医疗可以输出:
- 远程会诊系统:按年收10万—30万元;
- 标准化诊疗路径:降低误诊率,医保结余分成。
关键:与地方卫健委签订独家协议,锁定区域。
3. 数据变现:合规是生命线
医疗数据交易必须满足“匿名化+三级等保”:
- 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合作,按每万条数据5000—8000元出售;
- 与跨国药企共建RWE平台,按项目制收费,单个项目300万—1000万元。
切记:所有数据交易需通过省级大数据交易所备案。
四、未来三年值得关注的三大变量
1. 医保线上支付全国推开
目前仅北京、上海、浙江等试点,一旦全国开放,线上问诊、购药将直接刷医保个人账户,客单价提升30%以上。
2. 数字疗法纳入医保目录
2024年天津已把糖尿病数字疗法纳入医保,报销比例70%。预计高血压、抑郁症将在未来两年跟进。
3. AI大模型落地医院
基于医疗垂直大模型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(CDSS)已进入多家三甲,未来可能按“每床位每年2000元”收费,市场规模超百亿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