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投视角:为什么互联网早期项目仍受追捧?
尽管全球经济波动,2023年全球投向互联网早期项目的资金仍超过780亿美元。核心原因在于:互联网模式具备指数级扩张、轻资产高毛利、数据壁垒三大特征。只要找到网络效应拐点,估值就能在数月内翻十倍。

早期项目估值到底看什么?
1. 市场天花板(TAM)如何测算?
自问:为什么有的项目仅凭PPT就能拿到千万美元?
答:因为TAM足够大。常见做法:
• 自上而下:引用权威机构数据,再乘以互联网渗透率;
• 自下而上:从付费用户×ARPU倒推;
• 对标法:直接对比已上市同类公司市值。
2. 团队权重占估值多少?
在天使轮,团队可占估值30%–50%。风投会重点考察:
• 创始人是否连续创业者;
• 技术合伙人是否主导过百万级DAU产品;
• 股权结构是否预留10%以上期权池。
五大估值模型实战拆解
模型一:Scorecard(评分卡)
步骤:
1. 选取本地区最近3–5起同类融资的中位数pre-money;
2. 从团队、市场规模、产品、竞争、渠道等维度打分;
3. 加权后得出调整系数,乘以基准估值。
案例:某SaaS初创在东南亚天使轮,基准估值800万美元,团队+市场得分1.3,最终pre-money 1040万美元。
模型二:VC Method(风险投资法)
核心公式:
pre-money = post-money ÷ (1 + 目标回报倍数)
风投先设定10倍回报,预测5年后退出估值2亿美元,则pre-money上限2000万美元。
模型三:Berkus Method(伯克斯法)
专为无收入项目设计,每项加50万美元:
• 技术原型
• 执行团队
• 战略关系
• 产品上线
• 销售线索
封顶250万美元,适合极早期。

模型四:Risk Factor Summation(风险因子加总)
列出12项风险(法律、竞争、技术、退出等),每项按-2到+2打分,每分对应25万美元,在基准估值上增减。
模型五:Comparable Transactions(可比交易)
重点找最近6个月、同赛道、同阶段案例,用EV/DAU、EV/GMV、EV/Revenue倍数横向对标。
投资人尽调清单:他们到底在翻什么?
• 代码仓库活跃度:GitHub提交频率是否匹配Roadmap;
• 用户留存:次日留≥40%、7日留≥20%才算及格;
• LTV/CAC:SaaS需≥3,电商需≥2;
• 合同条款:优先清算倍数是否≤1.5;
• 期权池:是否预留足够吸引下一轮关键人才。
常见估值误区与自救方案
误区一:把GMV当收入
平台型项目常把流水算成收入,导致估值虚高。正确做法是只计算Take Rate部分。
误区二:过度承诺里程碑
为了高估值承诺18个月内做到千万DAU,结果对赌失败触发反稀释条款。自救:拆分里程碑,分阶段融资。

误区三:忽略期权池稀释
pre-money估值未预留期权池,投资人要求发10%,创始人瞬间稀释10%。提前在估值前扩大期权池。
2024年值得关注的早期赛道
• AI原生SaaS:用LLM重构垂直工作流,估值倍数可达15–20×ARR;
• 隐私计算基础设施:政策驱动,pre-revenue也能拿到5000万美元;
• 数字身份钱包:结合DID与合规KYC,东南亚与拉美需求爆发。
给创业者的三点忠告
1. 先找“小切口”验证PMF,再谈宏大叙事;
2. 融资节奏比估值更重要,账上现金≥18个月 runway;
3. 用数据说话,哪怕只有100个种子用户,也要跑完完整漏斗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