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超市行业到底发生了什么?
2015年,中国超市行业第一次出现整体增速跌破5%的拐点。商务部数据显示,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下降0.1%,超市业态更是罕见地出现同店负增长。那一年,租金、人工、物流三大成本平均上涨12%,而客单价却只涨了2.3%,毛利空间被压缩到历史最低。

为什么传统大卖场突然“卖不动”了?
1. 电商冲击:从“补充”到“替代”
2015年天猫超市、京东超市全年增速超过100%,快消品线上渗透率首次突破8%。消费者发现,同样一箱牛奶,线上不仅便宜5%,还能直接送到家门口,大卖场的“一站式”优势被瓦解。
2. 社区店崛起:更近、更小、更专
永辉Bravo、华润V+等社区精品超市在2015年新增门店数同比翻番,面积缩小到300-800㎡,SKU却精准到2500个左右。消费者更愿意为“楼下就能买到的新鲜”买单,大卖场3公里商圈被切割成500米生活圈。
3. 90后进场:价格敏感转向体验敏感
2015年90后消费占比达到17%,他们讨厌排队、讨厌推销、讨厌找不到商品。传统超市的“堆头+促销”模式对这群人失效,坪效开始以每年3%-5%的速度下滑。
2015年超市转型的三条活路
活路一:永辉的“生鲜+合伙人”模型
核心动作:把水产、蔬果、肉类三大高频品类做成“店中店”,员工变合伙人,损耗率从8%降到3%,人效提升40%。
数据验证:2015年永辉新开门店62家,其中Bravo精品超市占比超过30%,同店增速保持在6.8%,远高于行业平均。

活路二:步步高的“超市+百货+餐饮”融合
核心动作:砍掉30%低周转SKU,引入面包坊、寿司吧、现磨咖啡,把“买完就走”变成“边吃边逛”。
数据验证:2015年步步高梅溪新天地店开业首日客流破20万,餐饮业态贡献销售额的18%,带动整体毛利提升2.4个百分点。
活路三:沃尔玛的“小型化+电商协同”
核心动作:推出500-1000㎡的“惠选”便利店,接入京东到家,线上SKU扩充到3000个,门店只保留高频1500个SKU。
数据验证:2015年沃尔玛中国电商业务增长超过150%,“惠选”单店日均订单线上占比达到35%。
中小超市如何复制2015年的成功经验?
第一步:砍掉“伪需求”SKU
用POS数据拉一张“动销率<5%且毛利<10%”的清单,直接淘汰20%长尾商品,腾出陈列面做高周转的鲜食和自有品牌。

第二步:把员工变成“小店老板”
参考永辉合伙人制度,让生鲜、熟食、烘焙三大部门独立核算,超额利润五五分成,员工自发加班补货、叫卖,人效立刻提升。
第三步:用“到店+到家”双轮驱动
接入美团、饿了么、京东到家,线上订单限定800米配送圈,保证30分钟达;线下门店设置“线上爆款专区”,把线上流量反哺到线下。
2015年留下的三个关键启示
- 成本结构不可逆:租金、人工只会越来越贵,靠规模摊薄成本的时代结束了。
- 品类边界被打破:超市不再只是“卖货的”,餐饮、体验、服务都能成为利润中心。
- 技术不是万能药:2015年最火的O2O、APP、扫码购,90%都死在补贴停掉的那一刻,真正活下来的是把技术嵌进供应链、嵌进人效的企业。
2024年回头看,哪些2015年的动作值得再做一遍?
今天再看永辉的合伙人制度,依然被行业奉为圭臬;步步高把餐饮搬进超市的做法,被盒马、山姆、Costco继续放大;沃尔玛的小型化实验,直接催生了现在的社区折扣店热潮。2015年不是终点,而是超市行业真正“分化”的起点:有人向左做极致效率,有人向右做极致体验,中间那条“大而全”的路,已经永远消失了。
评论列表